早期木刻作品表現農村現實題材,包括耕耘、插秧、牛車、牧童生活狀態,畫面小型,求木味刀為效果。繼之創作生命頌20件作品中型包括具象和抽象,大都用套色表現,刀法方面,創轉動剝點新刀法,有時改用其他各種性質不同的版料加以利用,如玻璃、水泥版、化學版、紙版。另方面對大自然現象細心觀察,如雨滴的漣漪、水漏的痕跡、雜沓的泥印以及牆壁的剝落和柏油修補噴射抽象形式,一切材質的選擇和現實探求抽象的變化意念混合取捨,應用在版畫的處理上,使效果豐富和新的變化,同時更能呈現版的意味和特性。第3期從事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作相當研究和整理,將古代文字大膽加以變型的組合,即文字繪畫融為一體的藝術生命,如作品花下一漁舟、人月同樂等等。此外,基於古文化的嚮往,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依據作了一套大型中國歷史人物木刻像,包括從孔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20件畫風注重線條表現,配合版畫特質及拓印色調,人像形式各不相同,而人物表情顯露其特性及內涵精神為創作目標。
出處:陳洪甄,《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