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藏品數位化

文化部(前文化建設委員會)與科技部(前國家科學委員會)於2001年啟動國家數位典藏之機制,此後,為擴展臺灣藝術文物資產保存、共享與共用,本館持續推動藝術文物之高品質數位典藏作業。

在藏品數位化之執行上,早期採用間接數位化(先拍攝正片再進行圖像掃描)與直接數位化兩種取得藏品數位圖像方式為主,但隨著數位攝影技術發達且為了減少影響數位圖像品質的變因,現行則以直接數位化方式取得高品質藏品數位圖像。

為了確保藏品數位圖像之品質,藏品圖像數位化流程中必須嚴格把關每一步驟之條件:例如,在拍攝圖像時,必須掌握色彩、質感、藏品細節層次等,拍攝者對於相機的特性、拍攝設備之色彩管理、拍攝環境的照明管理等都要能熟悉並掌握,並且對於不同媒材的特性也具備一定瞭解,才能拍攝出藏品最貼近「真實的樣子」。而在拍攝、數位檔案製作、打樣與驗收階段,更需要透過灰階卡(Gray Scale Card)和演色卡(Color Chart)的運用與色彩管理進行嚴謹比對,進行查核與校對,來確保數位檔案後製成品,如數位圖像與打樣品的品質。最終,我們希望提供高品質藏品數位化圖像,讓觀賞者可以透過圖像感受藏品創作本身的色彩表現、量感、反光、肌理等特色。

從藏品入藏到最終得以將高品質藏品數位化圖像透過不同平台呈現在觀賞者眼前,國美館在前置作業、藏品數位化作業與進入多元運用三個階段中,需要專注在不同的工作重點上:

數位化前置作業

在前置作業中,從制定年度數位化計畫開始,並根據需要排定須製作數位化藏品圖像的藏品,主要考量排定數位化優先順序的條件,包含:

1.
經典可資凸顯時代特色及取得著作財產權之藏品。
2.
重要前輩藝術家創作之藏品。
3.
年度典藏迄未拍攝任何數化圖像之藏品。
4.
甫完成修復之藏品。
5.
容易呈現數位化成果、提供多元加值運用之藏品。
藏品數位化作業

根據排定之藏品,執行藏品拍攝工作、數位圖像校對與檔案製作、打樣與驗收工作,並且確保實施過程中各項藏品安全管理措施。

(一)作品提借歸還
作品提借歸還:
1.依據拍攝清單領取拍攝作品。
2.確認領取拍攝作品。
3.搬移至攝影室。
4.是否需拆卸邊框(是:拆卸邊框、否:架設及固定至拍攝位置)。
5.拍攝作業。
6.下架並裝回邊框原貌。
7.歸還原位。
(二)拍攝過程
拍攝過程:
1.檢視拍攝作品狀況並記錄。
2.擺放與固定拍攝作品。
3.作品編碼及置放導表。
4.調整及測量光源及色溫。
5.預拍。
6.於作業電腦上檢視拍攝品質。
7.正式拍攝。
8.檢視拍攝品質與RAW檔校正。
9.編碼並儲存。
(三)數位圖像查核與校正作業流程
數位圖像查核與校正作業流程:
1.選擇欲校正之數位影像。
2.提領對應之原作品。
3.對照原作品進行影像檢測(檢測項目:影像尺寸、方向、焦距、灰色平衡、色調、反差)。
4.修正容許度內進行校正。
5.檢視拍攝品質。
6.完成存檔。
7.原作品歸位。
多元運用

最終完成的數位化藏品圖像,以高畫質之轉檔格式,製成最佳化之TIFF保存格式與其他應用格式等,並將相關檔案匯入「藝術品典藏管理資訊系統」中,可提供美術館藏品檢索、瀏覽、研究著錄與衍生加值之應用等各項服務,並藉由e化的管理,不但活化本館營運機制,更提升效能及多元之服務品質。

數位圖像載入管理系統支援多元運用:
1.典藏/研究:典藏、展覽、推廣服務、藏品修護業務、藏品編目、研究、詮釋。
2.展示/教育:數位博物館展示、輔助學習展示、數學展示。
3.推廣/加值:平面廣告宣傳、精美加值品製作、精美畫冊製作。
4.與產官學合作推廣:平面廣告宣傳、精美畫冊製作。

110年起,本館採用非接觸藏品的方式進行立體作品3D掃描建模作業,以動態方式讓立體作品多面向呈現,突破以往僅有提供靜態2D的藏品數位圖像瀏覽的限制。然而,除了傳統的平面與立體藝術創作外,現當代藝術創作表現更多元了,各種媒材的實驗運用、裝置、多媒體應用表現等,讓現有的藏品數位化作業面臨更多挑戰,如何忠實的在數位平台呈現藝術品並進行更完善的管理運用,將是本館持續努力的目標。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2月20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