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典藏介紹
前言

過往常以西方藝術為藝術潮流的主流,然在亞洲經濟崛起和全球化的帶動下,亞洲當代藝術已成為國際上的焦點,且正持續擴大進行中,並逐漸形成與西方藝術對話的價值。

本館在藝術品典藏政策除賡續依據「典藏藝術品第九期中程工作計畫」,由觀照臺灣美術地域性特色、開創與國際藝壇對話的平臺出發,在臺灣美術發展脈絡、各類媒材的發展、藝術家系譜等幾個面向檢視本館現有的典藏,除典藏臺灣藝術家作品外,並且因為亞洲當代藝術的興起,進一步深入思索臺灣與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現象的連結關係、美學主體和文化與形式潮流等問題。

96、97跨年辦理「2007亞洲藝術雙年展」也開啟本館對於亞洲當代藝術典藏的契機,這是本館典藏政策較為關鍵性的改變。而電腦媒體、傳播科技革命性的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人際社群的互動關係,也顛覆藝術創作形式的表現,相對於運用軟體、系統、電腦科技所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典藏與保存機制,以及藉助資訊科技的便捷性與自動化的效力,輔助藝術品的典藏管理,以節省管理的人力及強化管理的效能,也成為今年與未來需要持續省思與關照的議題。

藝術品典藏

本館藝術品典藏著重在臺灣美術各媒材類別發展脈絡與藝術家完整系譜建構的面向,蒐藏重點為版畫、當代攝影、現代水墨畫與當代藝術等作品,並考量臺灣藝術與亞洲各國藝術發展之關係連結與開拓的國際觀,兼顧亞洲藝術家作品的蒐藏。此外,尚包含青年藝術家購藏、移撥交藏與捐贈來源等作品。

自92年度始,文化部前身文建會實施之「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徵件計畫」專案,94年起交由本館執行,截至106年止共15年間,以「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及「青年藝術家作品流通行銷計畫」共典藏600餘件、近390位年輕藝術家作品,提供更多的年輕藝術家貼近大眾生活的展示平臺,並藉以激發當代藝術的發展,與累積文化創意產業的能量及流通等多重意義。在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方面,以45歲以下臺灣藝術家作品為購藏對象,採公開徵件及配合臺北國際畫廊博覽會的舉辦從中選件評審二階段購藏作品。完成購藏的作品件數,約佔徵選收件總數的百分之八,相當具有競爭性,觀察所購藏作品中的許多年輕藝術家漸嶄露頭角,為國際所注目,同時本館也致力於推動青年藝術作品流通與展示,向國人及國際社會推介臺灣現階段當代藝術發展多元且具特色的樣貌。

從典藏的機制面來看,典藏委員會審查的判準除了歷史的價值,更重要是取決於作品本身的質地,從前瞻的角度觀察,藝術作品被國家美術館典藏另一層更積極的意義在於,一件好的作品被典藏,除了美術史的建構、累積國家的文化資產,更期待創作者能因此受到鼓勵,在創作的路上繼續向前,以及鼓舞收藏者收藏藝術作品和參與藝術活動的熱忱,以激發生生不息的動能,為臺灣藝術注入更多未來可能性。

此外,捐贈及政府機構移撥交付收藏也是本館藏品的主要來源,約佔藏品總數一半以上。為鼓勵藝術家或其家屬捐贈作品,本館除編列預算給予更專業的保存與維修護外,自96年至101年實施「獎助碩、博士生研究臺灣美術論文作業要點」,徵選針對臺灣美術史研究的論文4篇,鼓勵碩博士生加入研究的行列;並且規劃以捐贈藏品為主的展覽,增加對藏品的引介及強化臺灣美術的研究。此外,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7年度移撥交付收藏的作品53件,該批作品包括蕭勤、霍剛、吳昊、秦松,及數件外國藝術家的作品,作品媒材類別包括油畫、壓克力、版畫、雕塑與陶藝等,創作年約從1950至2000年代之間。該移撥案實為本國司法機關扣押珍貴文物移交專業典藏的前導,具深遠的示範意義。

典藏品維修護與管理

典藏品是一座博物館(美術館)的核心價值,然典藏品的維護與管理工作繁瑣龐雜,通常博物館較易輕忽。但隨著有增無減、日益增加的藏品,維護管理工作愈顯重要,稍有輕忽,不論是機械或人為造成的問題,都可能導致作品的損壞,甚至滅失。況且藝術品的典藏管理乃是國家與人民賦予美術館的重要工作之一,確實管理與維持高品質的維護保存,是延長藝術品生命與文化永續傳承的不二法門,需以審慎的態度面對。有系統及效率的管理,首重制度的建立,為能更妥善保存本館的典藏品,除重視保存環境條件控制、平日的維護與嚴謹的狀況檢視外,並依作品的優劣狀況排列維修護的順序,編列預算委託專業修復師修復。

典藏品科技化管理

從營運的角度觀之,追求效率是適應現代社會必備的條件,而致力於精實管理則是達成目的必要的手段;由於藏品是美術館最重要的資產與寶藏,妥善保存與完整、精確建立資料是管理的首要工作,然藏品的資料檔案數量龐大,建置管理工作繁瑣但需細膩為之,為避免因資料建置重複造成錯誤與減少人力,本館應用資訊科技協助典藏相關業務執行與管理。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資料、檔案數位化運用的風潮也延伸至博物館、美術館,為使文物資產能達到檔案保存建置與共享、共用目的,本館自90年起開始針對藏品進行數位化建置工作,確立藏品圖像保存與財產管理機制,支援館內各項業務的使用,也匯入本館網站數位閱覽資料庫,提供民眾欣賞、查詢使用,並接受圖像借用申請。

96年整合典藏組主要相關作業自動化的歷年資訊系統─「藝術品典藏文物管理資訊系統」,現已由文化部共構管理,包括作品徵選、登錄、分類編目、修復、維護、庫房管理、藏品與數位圖像借用、藏品保險與價值、著作財產權取得情形、藏品與作者基本資料和詮釋資料等,及查詢、檢索、展示等功能,使典藏的相關業務緊密的連貫,其他如藏品研究、教育推廣、展覽、數位化內容的衍生品開發等藏品加值應用的需求,提供多元化資訊資源運用。97年度系統功能擴增作品審查計票統計、訪價系統及資料庫、保險紀錄,強化借展、歸還等作品檢視作業流程及作業模式,強化待審作品經審查會議流程後庫存的檢索,數位典藏圖像局部放大功能,與強化作品狀況檢視、盤點作業、庫房溫濕度紀錄及檢索功能,以及新增各類媒材作品保存與運輸、包裝條件、展示設備及空間相關需求功能,線上申請入庫功能、庫房鑰匙管理紀錄,強化作品提借歷史、相關研究資料、參考文獻、備註等註記功能。為擴展青年藝術家作品推展效益,引介臺灣當代藝術,新增建置青年藝術專網,設有徵件、甄選、查詢、展示、公告、作品介紹、衍生創意產品show等功能的平臺,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與推展青年藝術的網絡。此外,與RFID環控系統的連結,係以資訊科技輔助作品的庫房定位、盤點、定位、出入庫等保存、安全性管理作業。

95年度開始導入RFID科技資訊系統建置,將典藏庫房(含新建之北館典藏庫)重要門禁點設置RFID管控系統感應器的Reader,期能使典藏品的定位、盤點、安全控管等作業提升至自動化管理的層次。為增加本館藏品在展示空間的安全管理,在以藏品為主規劃的主題/捐贈展覽室,與大廳、美術街等重要出入口,建置RFID輔助作品安全監控設備設施,如作品有被異常移動現象,會及時發出通知訊息,相關人員能即時做出處理,降低作品的風險性。

典藏品加值運用

新時代美術館就是以更積極的態度考量民眾需要,開放資源分享民眾,如何將靜態收藏型態擴散為美學知識的傳播,典藏品更深層加值運用應是積極考量的形式,藏品透過各項活動與大眾接觸、溝通、資源分享運用,使其價值更為顯現。本館近年重視藏品的應用,包括多議題、多樣式規劃主題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的辦理,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的服務等,包含以捐贈藝術品為展出內容,由本館研究人員規劃、展出包含「枯筆焦墨」造山水新境─夏一夫捐贈作品展、「畫如其人─袁樞真作品捐贈展」、「時代性、民族性、自我性的實踐者─郭柏川作品捐贈展」等,引介本館豐富且珍貴的捐贈作品。並持續以特色典藏作品及本館Logo開發製作文創衍生品,並自104年起有系統地以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生活面向陸續開發質感商品,以一種可更貼近民眾生活的方式引介臺灣美術特色,增加本館藏品藝術本質外的價值,更希望建立本館衍生品的品牌,拓展藝術創意產業產值的豐厚度,延伸生活美學的影響力。

為深入典藏品研究、分析與厚植臺灣美術史研究,並檢視藏品內容與蒐藏政策,規劃針對典藏品分類研究,檢視各類媒材藏品內容與風格,研究成果作為本館未來相關藝術品蒐藏、推廣活動、展覽策劃等應用基礎。

小結

波蘭著名社會學家杜漢(Alain Touraine)在其《行動者歸來》(Return of the Actor)一書中提及社會學是研究者與民眾一起生產的。那麼藝術在社會社群公共領域中扮演的角色為何?藝術對於一般民眾精神與生活層面提升的價值又可以作用到何種程度?藝術與民眾之間介質的關係,美術館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何將藝術深入群眾生活的領域空間,以及將所管理的藝術資產的資源及所衍生之價值與民眾分享,是美術館工作人員的職責與努力的方向。回顧往年典藏業務的執行,各項工作的面寬與成果皆較去年更為進展,然多方面的努力,無疑是期望典藏的藝術品及相關展覽、推廣與資訊的服務,能活絡藝術創意,並持續拓展公眾參與層面,以成為提升公眾美感的動能,同時也能為臺灣當代藝術不斷注入新的能量與可能性,並為國家整體文化基底不斷累積豐富的元素。

文 / 薛燕玲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2月20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