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自然地景

島國臺灣經歷了造山運動,而抵定了多山的起伏地形,再加上四面環海的特性,受海岸侵蝕作用,交織形成了豐富的地貌。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與自然的距離相當親近,無須拔山涉水便能徜徉於森林、悠游於海洋。

在此地生活的藝術家也因此深受感動與啟發,他們旅行寫生,盡情讓大自然的多樣性沖刷感官,再以各自獨特的筆觸轉譯眼中的風景。本「自然地景」主題挑選了較具代表的幾處景點,包含臺灣第一高山—玉山、阿里山、臺東知本、太魯閣、九份、野柳,望能從這一幅幅畫作的紙上巡遊,領略自然地景之浩瀚。


 

黃朝謨 山紫
黃朝謨,山紫(台灣知本),2006,96 x 162 cm

日頭自東邊升起,陽光照拂大地,漸層染上顏色,時常於旅行寫生途中的黃朝謨,特別喜愛山水景致,當於臺東知本遇見如此曙光,靈感想當然爾被觸發,把握這份感動的同時再加入主觀情感,繪成此作。

乍看畫作色彩層次分明,從天空、兩座山頭、到平地森林共四個大色塊,各自氣勢滂薄,也表現陽光的走向;近似抽象畫的表現,留給觀者一點自由解釋、細細品味的餘韻。而細看之下,又能在巧妙的線條連結間,看見層巒疊綿的山脈和鬱鬱蔥蔥的林相;一條流水自森林蜿蜒而過,宛若地上銀河,在墨色中增添亮點。

 

李梅樹,太魯閣,1964,81.5 x 65 cm

用盡畢生貫徹寫實創作風格的李梅樹,雖以人物肖像畫作流傳後世居多,但少數的自然風景作品也能看到他細膩的筆法。例如將畫面大方向分成左右來看,兩側山崖壁面一明一暗,從此便可推估當時的光線角度,並有了前景、後景的明顯區別,這也表現出李梅樹經常參照攝影作品來繪畫的獨特視角。

一明一暗的對比也強調了斷崖的巍峨,尤其墨色的石壁更顯厚實。此作盡顯太魯閣峭壁與峰迴路轉的地形特色,其鬼斧神工之姿不由得令人升起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意。

 

廖繼春,阿里山雲海,1953,53 x 65 cm

雲海,是潔淨的白色中帶著粉色的夢幻,太陽以光線為筆在天邊潑灑光影,七彩絢爛;廖繼春也以油彩作畫,將此刻美景定格於畫布。

廖繼春曾獲得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特選,也是第三位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臺灣人,縱橫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畫壇,戰後更因美術教育及其創作而持續發揮影響力。廖繼春用色顏色鮮明,喜歡運用互補色,是臺灣野獸派的代表,一如本作中可見粉、橘、黃、綠、藍⋯⋯等色,有種明朗歡快的詩情畫意。構圖上,雲海與蒼穹幾乎佔了整張畫布三分之二以上的視線,底下一排樹叢、房屋以圖騰裝飾風格點綴,與雲彩同樣斑斕,比起畫出真實的型態,更著重於意境表達。

 

馬白水,玉山積雪,1989,244 x 427 cm

14幅長寬不一的畫作,分開各自成趣,這幅是山頭白雪靄靄、那幅是地上綠意生機⋯⋯而當它們結合在一起,又能拼湊出一座巍峨玉山—臺灣第一高山;多合一構圖法獨具馬白水的特色,相當有標誌性。以雪景為主題作畫,其冷冽感更為聖山添了幾分莊嚴。

水墨畫根底深厚的馬白水出身中國東北,來臺生活任教27年,課餘常至東南西北各地旅行寫生,畢生累積的畫作風景幾乎可組成一整個臺灣。此作的分割技法便從水墨畫的聯屏轉化而來,聯屏常見於屏風,適合佈局寬廣的大景題材。另外,分割感也給人一種從室內透過窗景向外欣賞大山的感覺,為西方水彩畫的焦點透視法之運用,也就是與真實視角無異。

 

陳慧坤。野柳風光,1969,91 x 117 cm

受海蝕、風化等自然作用的野柳海岸,散佈著奇岩怪石,是為臺灣地景奇觀。陳慧坤以彎彎繞繞的線條表現岩石,同時也牽動著流水,兩者間的距離和光影帶出空間感,表現了陳慧坤自二戰後吸收立體主義的風格。另外,畫中幾乎沒有太明顯尖銳的稜角,整體畫面流暢,也使原本就廣闊的海邊,看起來更加活潑與自由。

顏色的運用搭配,主要可區分為岩石的黃褐暖色調,對比海洋和天空的藍、綠、紫冷色調,但又用了一點白和粉調和其中,柔和了色譜兩端,由此可見陳慧坤畢生鑽研色彩的功力深厚。

 

楊三郎,山與海(九份風光),待考,31.9 x 40.7 cm

楊三郎對臺灣自然風景的追尋可說是迷戀與執著,他的妻子曾說先生經常在凌晨3、4點出門寫生,直到80多歲依然如此,只為了用眼睛捕捉大地由黑轉明、景緻在光影照耀下的千變萬化,再用畫筆速寫僅僅屬於那個時刻的感動。

此作以油彩的飽滿顏色,層層疊疊出豐富的色調,而筆觸奔放自由,呈現出九份浪漫多情的一面。粉嫩的雲彩和翠綠的大山是主視覺,斜斜一排矮房點綴山坡,突顯九份山城的地勢特色,白浪一波波拍打礁岩,為風景畫增添了幾許生命力。

太魯閣
油畫 1964年
李梅樹
野柳風光
油畫 1969年
陳慧坤
玉山積雪
水彩畫 1989年
馬白水
阿里山雲海
油畫 1953年
廖繼春
山紫〈台灣知本〉
油畫 2006年
黃朝謨
山與海(九份風光)
油畫
楊三郎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4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