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蕭瓊瑞
1895年,臺灣因中國北方的一場戰爭(甲午海戰)失利,被迫割讓給了日本,進入臺灣歷史進程中的「日治時期」。
日治臺灣的殖民政府,延續明治維新以來的氣勢,一切以「學習西法」為施政原則;在美術上,也開始以對景寫生,取代以往傳統書畫的傳習摹寫;這樣的主張,一方面成為新式教育中學校「圖畫」課程的教學基準,二方面,也成為1927年以後官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選件標準。在歷次相關長官的展覽致詞中,也一再強調:鼓勵臺民努力表現「地方特色」,也就是熱帶地區較為濃彩的「炎方色彩」,形成臺灣日治時期「新美術運動」的重要特色。
不過,這樣的主張,在戰後「後殖民主義」的理論檢視下,也難免落入西方殖民主義者,強調:白色=先進、多彩=落後的成見與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