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飛瀑山幽居 Residence in Deep Mountain beside a Rushing Waterfall
水墨 Ink Painting
吳梅嶺 Wu Mei-Ling 1897 - 2003
62.5 x 30.5 cm
登錄號 10100127
這作品應該是所知先生存世最早的山水作品,此畫雖無款記年,依自己所説,繪於日據時期無誤。
畫的風格逼進日據時期精緻的南畫山水,畫中樹木枝幹的造型和樹葉黑點描,在日後他的山水畫中都可看得到,只是比較寫意,坡石山崖的皺法近似披麻皺,但還是日本人演化出來的氛圍,屋宇、橋樑、人物的描繪類似芥子園畫譜中的造型,畫構圖極為嚴緊,描寫細膩,也非常成熟,是先生早年基本功之作,但絕非單一作品,只是其他作品散到何方,此畫一定是先生至愛,才得以保存至今。

款:蒼蒼山色橫雲表,颯颯泉鳴入澗陰;別有幽居人不到,與君共此歲寒心。梅嶺畫。丁卯五月雨盦汪中題。
鈐印:汪中之鈢。
跋:梅嶺師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百齡首展蒐集作品,見此畫時,言及這是很早很早的畫,款書當時字不好,就挖掉了,囑咐好好收藏,是這種面目僅存之作。
雄獅美術家庭美術館百歲師表吳梅嶺,重寫傳記時,錫煌先生出示梅嶺日據時期所收集日本當時文人山水畫圖版剪貼本存集數百品之多,集成一冊,亦有黏貼於白帋之上,觀書之品相,知為當年手邊用書,此畫無論山石、飛瀑、屋宇、人物、草木景物,管造皺法描述,皆取法日人手藝,直入最精微處且自成境地,淨雅、幽然、絕人間塵埃矣。
日據時期本土畫家習日本繪畫皆重彩寫生,不曾從文人山水畫推敲而得到世人重視之,此畫精極如此,亦僅見矣!
此畫無款,雨盦先生酒酣造訪,牆上見之,言觀笑語之間吟詩補上,亦緣份矣。
壬辰五月。受業。陳宏勉拜記。
鈐印:陳宏勉印。

出處:陳宏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飛瀑山幽居
類別
水墨
媒材
紙本設色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62.5 x 30.5 cm
登錄號
10100127
入藏年
2012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897
卒年
2003
日治時期曾三度以東洋畫入選臺展的吳天敏(梅嶺),在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史中,其藝術教育家的身影,顯然比起其畫家之身份還要清晰鮮明得多。吳梅嶺原名天敏,號添敏、梅嶺、梅峰等,壯年以後多以「梅嶺」行於世。出生於現今的嘉義縣朴子地區,1912 年結業於嘉義廳學事講習會,1918 年考上樸仔腳公學校教員,經過一年的講習後,翌年(1919)成為正式教員,其後不久又入臺北國語學校教員講習科進修,當時石川欽一郎(1871-1945)正好返回日本,因此未曾受教於石川,吳天敏於1922 年畢業(同一屆公學師範部乙科畢業的有廖繼春、李梅樹、鄭獲義等)。1926 年轉任朴子女子公學校訓導,同時也在朴子公學校兼課。當時與任教於朴子公學校的傳統書畫家施金龍(字雲從,1899 年生於朴子,戰後第一任朴子鎮長)經常相互切磋畫藝。此外,由於住家與膠彩畫家周雪峰(本名奎元,1897-1973)相鄰甚近,因此也常相互切磋觀摩,並常至嘉義市山陽堂購買日本畫之相關資料研讀參考。因此其畫風之形成主要透過觀摩自學之管道而非出於正式的師承。 1930、1932、1933 年,吳天敏以膠彩畫作入選於第4、6、7 回臺展,三次入選臺展之作品,分別以山水、人物和花鳥三種題材進行不同表現手法的嘗試,皆觀察深入而描繪手法細膩,造形嚴謹,雖然工整細膩卻仍流露筆趣韻致。在1930 年吳天敏與周雪峰一起加入了春萌畫會,只不過不知何故,在1933 年他出品第7 回臺展之後,從此其畫未在臺、府展中露臉,甚至戰後初(1946)開辦的省展似乎也找不到他參展的紀錄。    戰後初期,吳天敏通過了中等學校美術科教員檢定考試,受聘擔任東石中學美術教師,其畫風逐漸轉向水墨書畫之發展導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發揮了極為高度的敬業精神,培育出數量極為可觀的美術界人才,多次榮獲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特殊優良教師之肯定,也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美術教育類金爵獎(1985),以及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第一屆美育獎(1990)等殊榮,為中南部地區極受敬重的美術名師。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8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