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宇宙即我心之六 Universe is My Heart No.6
水墨 Ink Painting
劉國松 Liu Kuo-sung 1932
185.4 x 364.0 cm
登錄號 10100107
「抽筋剝皮皴」是劉國松(1932-)1963年後出現的創作技法,運用其發明的紙筋多且粗之棉紙,在創作中構圖及染色後,抽取紙筋,呈現有如裂縫的白色肌理。此技法結合軍隊中擦試砲管用的「砲刷子」筆觸,全程於紙筋多的畫紙背面作畫,經過色彩多次滲透疊加,以及最後抽撕紙筋的程序,進入大筆觸時期的成熟期。此幅水墨作品同樣採用上述技法。
《宇宙即我心之六》為大片白色作為背景的巨幅寫意創作,線條採用清潔砲管的刷具,筆徑寬闊,在大畫面揮灑,顯得更為粗獷有魄力。構圖上筆墨自中軸偏右空白處,形成放射的左右兩路線,線條分布左側多於右側,構成左右比重失衡的狀態。用色先以墨色安排大致輪廓,具稜角的彎曲造形,在乾筆飛白的運筆之下,營造鏗鏘有力的氣勢,再敷以靛藍色充塞其間,進行染色。破碎墨線的線條,包圍內斂的靛藍光澤,產生深沉穩重之感,而騷動筆觸與寧靜色彩的迥異組合,卻共譜出和諧的效果。最後一道工序抽紙筋,即在作品背面多紙筋的表面,根據黑及靛藍兩渲染色彩的布局,抽起紙筋配合其意境,使得靛藍黑邊的線條,夾雜絲絲若隱若現的白線紋理,增強滄桑飄茫的視覺表現。「宇宙即我心」與畫面所傳達的感受,皆指向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境界。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宇宙即我心之六
類別
水墨
媒材
水墨設色
創作年代
1999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185.4 x 364.0 cm
登錄號
10100107
入藏年
2012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32
劉國松(1932-)生於中國安徽蚌埠,祖籍山東青州。1948年就讀「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認識了霍剛(1932-)和李元佳(1929-1994),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1951年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受教於朱德群(1920- 2014)、馬白水(1909-2003)、溥心畬(1896-1963)、金勤伯(1910-1963)和廖繼春(1902-1976)等人。1956年與同學郭東榮(1927-)、郭豫倫(1930-2001)和李芳枝(1933-)舉辦「四人聯合畫展」,在廖繼春教授的鼓勵下,隔年成立「五月畫會」。1960年,劉氏擔任中原大學建築系講師時,一次同仁討論不應以一種材料模仿另一材料的特性,否則為一種欺瞞,讓其深刻反思,重回紙墨創作,1963年鑽研出抽筋剝皮皴,發展大筆觸系列,踏上革新水墨技法之路。在余光中(1928-2017)引薦下,劉氏作品受李鑄晉(1920-2014)教授讚賞,促成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贊助美國巡迴展出。1966年,劉氏參加在美國巡迴的「中國新山水傳統」展,與王季遷(1907-2003)、陳其寬(1921-2007)和余承堯(1898-1993)等前輩畫家聯展,藉此結識許多藝評家、收藏家、藝術史學者及機構負責人,亦認識美國當代藝術家及參訪歐美各大美術館,拓展眼界。1968年底劉氏受太空船阿波羅號傳回月球和地球影像的啟發,結合歐美學習的硬邊藝術和極限繪畫等技巧,開啟太空畫系列。197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展開其現代水墨畫的教學。1981年受邀出席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的成立,往後於中國各地舉辦 個展、演講及創作教學,亦擔任臺灣各大學客座教授。2001至2002年,劉氏的九寨溝和西藏系列,更運用因水分形成褶皺的描圖紙與漬墨法進行構思。劉國松除技法創新的成就外,對於創作觀念亦有其見解,自正統國畫之爭、現代繪畫論戰,釐清中國水墨藝術的定位,並確立現代水墨的樣貌,進而大力推廣及傳播,直至今日,劉氏仍持續運用過往研發的技巧,創作抽象的山水意境。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潘佳瑩,「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8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