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The big picture(SOL0952) The big picture(SOL0952)
新媒體藝術 New Media
機器人實驗室 robotlab
200 x 600 cm
登錄號 10800018
國美館收藏的作品版本,為庫卡手臂從完全空白的圖紙開始繪製,經歷四個月毫不間斷的過程完成整幅圖面。過程中機器人將藉著與人類相同的視線,展開超越人體極限的長時間繪製過程,促使觀眾重新思考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科技發展造就的「人-機」主客體關係,是否可能因科技持續發展產生翻轉。除此之外,也在繪畫線條堆疊的過程中,構築出未來人機共生的烏托邦世界。本件作品為機器手臂四個月繪製結束後的成品,由自動化機器所描繪出的高200公分長600公分巨幅精細素描,其作品意義除了呈顯科技描繪手法或技術,更突顯在這「創作活動」本身所探觸到有關當代情境中,除了班雅明所言藝術品的「靈光」議題外,藝術透過機械代工亦衍生出對「創作主體」的本質思考。
出處: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44-245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The big picture(SOL0952)
類別
新媒體藝術
媒材
墨、紙本
創作年代
2018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00 x 600 cm
版次
1/1
登錄號
10800018
入藏年
2019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由德國藝術創作團隊「機器人實驗室」(robotlab)所創作之大型機械繪圖裝置〈the big picture (SOL0952)〉研發於2014年,以工業級機器手臂庫卡(KUKA)進行繪圖創作,是精密機械於傳統用途中的另一條蹊徑,機器手臂在運動過程中需仰賴高度複雜的運算程式,以調整並保證硬體的運作精確性。創作團隊透過程式,重新彙算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於火星工作第952天所回傳的照片,將火星景觀化為連綿不絕的線條,藉由高度精密的運算系統,驅動機器人繪製出大尺寸的擬真圖像。〈the big picture〉選擇以火星景觀為機器手臂的繪測對象,是因為火星的形象跨越了科學、藝術與哲學。在眾多科幻文學及電影當中,火星是最常被提及的星球,也因為表面最大的平原名為烏托邦,許多烏托邦/反烏托邦小說將火星描述為未來人類的新世界基地。而在實際的環境上,火星的重力接近地球,且有著大氣層及水,被科學家視為最有可能移民的外星選項之一。2012年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背負著人類對前進新世界的嚮往,帶著當時最先進的探測儀器登陸。火星的景觀雖然藉著探測訊號的回傳逐漸揭開面紗,但人類對於它的浪漫情懷並未因此停止,可以說,它是人類追求並辯證理想國度的樣貌的象徵,也是創作團隊的藝術初衷。 出處︰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44-245
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44-245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15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