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往事 Past Events
版畫 Print
李錫奇 Lee Shi-chi 1938 - 2019
93.9 x 59.0 cm
登錄號 09300160
李錫奇(1938-2019)出生金門,1955年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1959年與秦松(1932-2007)等人組成「現代版畫會」,1960年代中期,李氏成為「東方畫會」的重要活躍份子,1966、1967年集結詩人、畫家共同展出於「現代藝術季」,1967年在「不定形藝展」中展出普普藝術(Pop art)影響下,以現成物(Ready-made)為藝術形式的《戒賭》,1970年「七〇超級大展」中展出具表演性質的《火》裝置作品,1970年代初期與詩人古月(1942-)合作,創作「月之祭」系列版畫。
《往事》曾展出於福華沙龍舉辦的「現代臺北版畫展」(1988)。延續自「月之祭」系列作品,李錫奇在《往事》中模糊了表現月亮意象的圓形,具有楷書筆勢線條也成為連貫、流暢的彩帶狀線條,色彩上保有漸層顏色的交融,不過更加多樣化。《往事》的線條與顏色搭配,將李錫奇過去創作脈絡中,版畫作品所帶有強烈的平面感,消減後成為深具立體感與空間感的構成,而此正是李錫奇萃取書法藝術的空間意識與造形結構結合,同時預示著往後,取材自「草書」的李錫奇,走向更為狂放、流暢、解構線條的創作。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往事
類別
版畫
媒材
孔版版畫/感光絹版
創作年代
1976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93.9 x 59.0 cm
版次
AP
登錄號
09300160
入藏年
2004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38
卒年
2019
李錫奇(1938-2019)出生金門,1955年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就讀,其與現代藝術的深入接觸始於1957年在臺北新聞大樓參觀首屆「東方畫展」,1959年與秦松(1932-2007)等人組成「現代版畫會」,1964年與韓湘寧(1939-)赴日參加「第四屆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1960年代中期,李氏成為「東方畫會」的重要活躍份子。1966年與辛鬱(1933-2015)等人共同發起「現代藝術季」,是1950年代末的現代繪畫運動中,現代詩與現代畫結合的延續,而李錫奇與現代詩人的緊密連結也體現於其創作之中。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李錫奇主要從事「現代版畫」的創作,風格上強調平面性、線條性,具有「可複製性」特點,如:《山城》(1958);1964年《降落傘》系列利用降落傘布沾抹顏料,結合甩、打的肢體動作,在畫面上留下即興的紋理,使得此系列不再具備版畫的「複製性」特質;1965至1967年,《本位之一》(1966)、《戒賭》(1967)等皆使用現成物(Ready-made),將牌九、骰子等現成物放大尺寸、重新拼組後,使物件喪失功能性,「賭具被視為藝術品」則有模糊高低級藝術界線的意味。1960年代末《本位之三》(1968-1969)及「七〇超級大展」展出的裝置作品,共同之處在於注重時間性的表現,前者透過十幅連作的造形變化,呈現循環過程, 後者以蠟燭點燃至結束而成,過程具有表演性質。1970年代初期,「月之祭」是李錫奇與詩人古月(1942-)相輔完成的系列版畫,書法性的思考亦自此逐漸進入李氏的創作,往後《日記》、《時光形》、《頓悟》系列皆為此脈絡的延續。1990年代,李氏接觸到中國楚文化的漆器,成為 他創作漆畫的契機,《遠古的記憶》、《鬱黑》、《後本位》系列皆為漆畫的實踐之作。各階段創作的「變異」是窺探李錫奇藝術脈絡的重要途徑。此外,李氏亦為數間畫廊的主持者,致力於現代藝術推動與海外藝術家引介,填補1980年代美術館時代未/初來臨時的間隙,為畫壇注入新血。長期推動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成就,也使他獲邀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並於2012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陳嬿晴,「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