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默默來耕耘 Cultivating Silently
水彩畫 Watercolor
張秋台 Chang Chiu-tai 1938
50.3x65.5cm
登錄號 11000211
張秋台(1938-)被譽為「臺灣米勒」,生長於苗栗鄉下的農家,在家人的期許下考上新竹師範學校,在那裡首次接觸音樂與美術,張秋台原本抱著取得「鐵飯碗」的心態就讀,卻意外為藝術之美所觸動,也遇見他在創作之路的恩師李澤藩(1907-1989)。1956年師範學校畢業的張秋台投身教育工作,輾轉任教於苗栗偏鄉的小學,他在工作之餘持續以水彩畫記錄苗栗鄉土之美,同時也在農忙時下田耕作(作田,tsoh-tshân)。他的《台灣耕耘》系列畫作以臺灣傳統農業生產為題材,捕捉不同時節的農事生活樣貌,除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外,更有農業發展史的記錄意義,1995年行政院農委會為其出版畫冊《台灣耕耘系列專輯》,共收錄66幅水彩作品。
一般而言,收割後的水田(tsuí-tshân)需經過犁田(lê-tshân)、踏割耙(tak-kuah-pē)、扞手耙(huānn-tshiú-pē)、拍磟碡(phah-lak-tak)等步驟,將底層沃土翻上來、疏鬆結塊的泥土,並將田地均勻平整,完成整地後才可插入新一批秧苗。〈默默來耕耘〉描繪的則是扞手耙的階段,畫面採用穩定的井字構圖,地平線位於下三分之一處,畫作主角一人一牛正落在右下角的視覺中心點上,向畫面左方空白處行進。張秋台在本件作品中並不刻意刻劃人物的表情姿態,而是讓人、牛、景在戶外天光下以一種和諧的方式並存,使進行中的「農事」動態超越單獨個體,成為目光焦點。
早期水田間的粗重工作,皆需仰賴農家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水牛(tsuí-gû)。在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現代,過去人與牛間的緊密關係,仍體現在許多常見的臺灣俗諺與習俗之中。諺語「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Kam-guān tsò gû, m̄ kiann bô lê thang thua)」即以水牛耕田為喻,鼓勵做人應腳踏實地,只要願意放下身段,不怕沒有工作,也遲早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保持著對牛隻的感恩之心,現代許多家庭仍延續著不吃牛的習慣。

參考資料:
陳素雲(2014)。臺灣閩南語農具詞彙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25upb。
農業部(無日期)。吃牛帶衰有禁忌?臺灣人吃牛歷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食農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https://fae.moa.gov.tw/food_item.php?type=AS08&id=259
程正德(2017年3月16日)。用畫筆記錄台灣傳統農村風貌的畫家校長張秋台。民傳媒。取自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9996c8a7-5545-4772-8187-62ef46c6dcdc
游椀茹、游惠遠(2016)。臺灣田園畫家張秋台(1938-)。【網站文字資料】。取自生活.身活——台灣當代藝術家聯展http://culturalandcreative.weebly.com/332742877130000222903005923478243733117921488.html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順天畫家-張秋台。【網站文字資料】。取自臺灣美術拼圖 順天收藏https://ntmofa-sunten.ntmofa.gov.tw/home/zh-tw/art/658832
張驄慧(2008)。鄉土香土-張秋台70回顧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2。取自https://www.yatsen.gov.tw/information_154_93955.html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2021年3月16日)。台灣米勒畫家張秋台 水彩畫展-撼動人心的美好。【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www.hpcf.tw/2021/03/16/painter-watercolor-hakka/
張至程、張玉美、郭淑卿(2019年4月11日)。台灣米勒 張秋台校長。PeoPo公民新聞。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401491
客家委員會(2016年 9 月 6 日)。張秋台。【網站文字資料】。取自客家雲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8406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無日期)。執樸於臺灣田園的畫者-張秋台。【網站文字資料】。取自貓裏藝文https://epaper.mlc.gov.tw/ebook/Details.aspx?Parser=99,5,18,,,,41,3

曾祥婷,「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默默來耕耘
類別
水彩畫
媒材
水彩 紙
創作年代
1988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50.3x65.5cm
登錄號
11000211
入藏年
2021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營利及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38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5月17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