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竹鎮歡喜圖 The Happy Bamboo Town
版畫 Print
朱為白 Chu Wei-bor 1926 - 2018
63.0 x 212.5 cm
登錄號 07800227
朱為白(1929-2018)原名武順,生於中國南京一個三代從事裁縫工作的家庭,他成長於戰爭年代,曾與家人躲過南京大屠殺。1945年日軍二戰戰敗投降後,國共衝突再度激化,朱為白在1947年選擇棄商從軍,並在1949年隻身一人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1950年代先後向前輩畫家廖繼春(1902-1976)、李仲生(1912-1984)學畫,正式開啟對現代藝術的探索。
本件木刻版畫作品創作於1977年,出自朱為白的竹鎮系列,彼時的作者經過1950至1970年代的多方嘗試摸索,已發展出個人特色,早年動盪的生命經驗亦成為創作養分。根據作者過去受訪時的自述,他以「竹」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崇高氣節、脫俗的象徵意義為靈感,將對故鄉南京的情感印象化為竹造小鎮中純樸的庶民生活,表現心中追求的理想國度。
本作品以傳統婚嫁儀式為題材,畫面右上角有作者賦予的題名「歡囍圖」,長長的一行迎娶(娶新娘,tshuā-sin-niû)隊伍佔據著小鎮街道,也吸引著街坊鄰居們的目光。婚禮的重要人物們分布在隊伍的前半,由吹嗩吶及敲鑼的樂手打頭陣,四人抬花轎上的新娘子撥開布簾羞澀地向外張望,舉著囍字燈籠的男丁及大鼓樂手跟在後頭,新郎與迎親婆則各騎著一匹驢子緊隨其後。隊伍後半部的壯丁們扛著大禮箱(扛大𣛮 ,kng tuā siānn)、趕著牛車,正向鄉親們展示著這場囍事的聘禮與嫁妝,品項越豐厚越能表現出雙方家族對這場婚禮的重視。在臺南也有「嫁妝一牛車」的傳統,家裡多會為出嫁的女兒準備體面(有體面,ū thé-bīn)的嫁妝,使女兒未來在夫家能夠有底氣、不被看輕。本作品整體細節豐富,搭建街屋的竹竿節理及竹篾編織紋理刻劃清晰,從街邊小販、路人到茶館弈館中的客人姿態神情,無一不經過精心設計,在在呼應烘托著熱鬧歡騰的婚慶主題。

參考資料:
廖仁義(2015)天地‧虛實‧朱為白。臺北:藝術家。
陳樹升(2001)。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附錄-光復後臺灣地區版畫創作者傳略。臺灣美術學刊,42,44-93。
孫松清(2015)生命型態:朱為白版畫創作中的符號、語言與敘事策略。臺灣美術學刊,99,42-69。
陳晞、方景財(2020年6月9日)。藝文直擊|真相大白:跟隨朱為白的創作 呈現亦道亦禪的生命哲學。非池中。取自https://artemperor.tw/news
張暐森(2017年8月30日)。意料之外:朱為白的抽象藝術。關鍵評論網。取自thenewslens.com
擘空‧探索 朱為白藝術創作六十年(2015年7月1日)。創價藝文。取自https://www.sokaculture.org.tw/exhibition/擘空-探索-朱為白藝術創作六十年
b3006pai(2010年2月4日)。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朱為白1【影片】。 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0qpTPSqENI
b3006pai(2010年2月4日)。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朱為白2【影片】。 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_Ll6Z9oA
b3006pai(2010年2月4日)。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朱為白3【影片】。 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7mRaZRybFw

曾祥婷,「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竹鎮歡喜圖
類別
版畫
媒材
凸版版畫/木版/雕版
創作年代
1977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63.0 x 212.5 cm
版次
34/60
登錄號
07800227
入藏年
1989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26
卒年
2018
朱為白(1929-2018)原名武順,生於中國南京,家中三代從事裁縫。1947年棄商從軍,1949年隨軍來臺後駐軍於現今總統府後方的通信單位,開始接觸省展等藝文活動,逐漸培養對藝術創作的興趣。1953年進入廖繼春(1902-1976)的「雲和畫室」學習素描、水彩及油畫,但持續不及一年便調派金門。1954年調回臺北後在景美國民學校駐紮時結識蕭勤(1935-)等人,並於李仲生( 1912-1984)門下習畫,開啟對現代藝術探索之旅。1958年正式成為「東方畫會」一員,並由第二屆起,持續參與展出,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他為自己起藝名「為白」,希望可以「為空白有限的生命添加一點可追尋的痕跡」,而他也不負自我期待,終其一生沉浸於藝術探索之中。朱為白早期習畫時深受克利(Pual Klee, 1879-1940)、米羅(Joan Miro, 1893-1983)與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等既充滿童趣又帶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藝術家影響。東方畫會時期是他風格建立的摸索時期,從平面到立體,以各式媒材嘗試抽象創作,逐漸發展出不同於封塔那(Lucio Fontana, 1899-1968)的東方空間主義(Spatialism)作品。1970至1980年代,以木刻版畫傳遞心中理想國,其後回到抽象創作,以刀剪在布匹上經營空間構圖表達禪意。朱為白年幼時歷經南京大屠殺,並在軍旅生涯中深感人世滄桑,因而將藝術創作視為心靈寄託,直至生命盡頭仍創作不輟,並以「刀剪精神」聞名於世。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劉欣儒,「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0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