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重,朝鮮大學教授,作於2008年的木刻版畫〈圖騰崇拜〉讓人聯想到史前的岩畫或古代的墓葬壁畫。畫面中央一隻長著三隻腳的禽鳥被圓形虛線框住,牠頭頂生有羽冠,尾部分岔,形象頗如古代原始信仰的神鳥「三足烏」;在牠四周,還圍繞著馬車、古代人物、羊與不知名的生物。這些圖像彼此之間似無關聯,像是不同時期畫在斑駁的岩石上或洞穴裡的壁畫。吾人可以想像,這件作品本處於大自然裡未經處理的石質牆壁上(一個沒有固定邊界的載體),這些人造之物被塗抹上去――剝落褪色;一段時間後,又一批被塗繪上去――再次剝落褪色,最終成為一組組具有特殊涵意的符號與形式。
三足烏起源於太陽崇拜或圖騰(Totem)崇拜,記載著一股深沉幽微的集體潛意識。關於三足烏形象的較早描述是:一隻黑色烏鴉蹲居在金光閃爍的紅日之中,因背著太陽進進出出,故有「金烏負日」或「日中有烏」的說法。高句麗人亦崇拜三足烏,例如在古墓牆壁上畫日月神像,日神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即有三足烏。審視任炳重的創作行為,就如同原始人出於生存的迫切需要而在岩牆上進行刻畫;只不過,他以同樣的態度與精神把要刻印的圖像一刀一刀地刻在木板上。從這幅圖畫中可以發現,作者是如此虔誠地再一次講述了其所屬的文化信息。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