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棧道人 Plank Path People
水墨 Ink Painting
林玉山 Lin Yu-San 1907 - 2004
22x30.5cm
登錄號 11000990
林玉山(1907-2004) 原名英貴,畫號玉山,別號雲樵子,因生長於嘉義,又號諸羅山人、桃城散人。父親在嘉義人文薈萃的美街(現為成仁街)經營裱畫店「風雅軒」,林玉山自小就在店裡觀摩師傅們裝裱作畫,7歲入公學校後,主動向裱畫師蔡禎祥請教(學師仔,o̍h sai-á),建立了傳統書畫的基礎。約10歲時,家中畫師相繼辭職,便在父親的允許下,利用課餘時間承接店裡的部份工作,為客人繪製神像。少年時,林玉山透過堂兄介紹,向時任嘉義法院書記官的日本南畫家伊坂旭江(1879-1952)學習四君子(梅蘭竹菊)畫;他也常跟著任教於中學的同鄉畫家陳澄波(1895-1947)外出寫生,接觸了水彩及素描等西方媒材及寫生觀念。受到兩人的鼓勵,林玉山興起赴日習畫的念頭,在1926年及1935年兩度前往日本進修,習得膠彩畫的繪畫技巧,並融會中、日、西繪畫概念,建立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
本件〈棧道人〉是以彩墨創作的速寫作品,承繼中國文人傳統,詩書畫均通的林玉山作品上常有題跋文字,本件作品右上方題有「棧道人獨返白雲 自去來」,畫面中可見一名工人賣力地拖著木馬行走在山間的棧道上,地點可能為作者多次遊覽寫生的嘉義阿里山(A-lí-san)一帶。早期林業(lîm-gia̍p)仰賴人力集材,將砍下來的木材放在雪橇般的木馬上,經由枕木鋪設的木馬棧道(tsàn-tō)拖至集運點,再由火車或其他運具載往山下。林區往往地勢險峻,火車鐵軌都得以之字形方式爬升前進,歇後語「阿里山火車-碰壁(a-lí-san hué-tshia , pōng-piah)」即衍生自此,就連機械動力的火車都如此,可見以人力拉木馬是相當辛苦的工作。這樣的勞動場景林玉山卻以相當詩意的手法描繪,縮小人物於畫面中的比例,並以大面積的山壁、高聳的樹,以及與棧道走向平行的工人姿態與木馬,彰顯出題敘所述,於大山中獨行的寧靜悠然之感。

參考資料:
顏娟英(2020年9月19日)。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網站文字資料】。取自Bí-su̍t Taiwan美術台灣https://bisuttaiwan.art/2020/09/19/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8年1月12日)。林玉山與陳澄波,一幅水墨畫裡的綿長情誼。【網路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hengpofoundation/posts/1617521778284711/
吳佳靜(2020年2月25日)。從手稿、寫生冊看國寶級畫家林玉山的一路走來──臺中國美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網站文字資料】。取自典藏ARTouch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2222.html
薛燕玲(2012)。林玉山的繪畫觀與「台灣色彩」。取自
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S0070300.pdf
林香琴(2017)。從文化霸權探析林玉山畫作之集體記憶。台灣美術學刊,107,取自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1070300.pdf
財團法人智邦藝術基金會(無日期)。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網站文字資料】。取自Arttime藝術網 https://www.arttime.com.tw/?md=index&cl=artArea&at=artAreaCont&id=14574

曾祥婷,「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棧道人
類別
水墨
媒材
彩墨(淡彩)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2x30.5cm
登錄號
11000990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營利及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07
卒年
2004
林玉山(1907-2004)本名英貴(身份證之姓名以及臺灣師大美術系之開課料均使用「英貴」本名),字立軒,後以「玉山」之名題畫(自1929年第3回臺展開始)行世,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其祖父、父親皆能畫,家位於嘉義市的美街經營「風雅軒」的裱畫店,自幼耳濡目染,童年時隨蔡禎祥(騰祥),蔣才兩位民俗畫師學畫,少年時期隨任職於嘉義地方法院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請益四君子、文人畫,前後大約3年,讓他了解詩文、書畫相互融通之可貴。17歲左右,開始向陳澄波請益素描和水彩,暇時常跟隨著他往郊野寫生。1926年4月,在伊坂旭江以及陳澄波的鼓勵下,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學畫。最初研讀西洋畫科,不久轉入日本畫科,學習以寫生為基礎且具筆墨韻致的「四條派」畫風。在川端期間,曾以寫生自上野公園不忍池的〈微雨初晴〉之水墨畫作,獲得期末特別競技(大競技)的二等獎。 1927年臺展開辦,林玉山以〈大南門〉和〈水牛〉兩件膠彩畫作入選第1回臺展東洋畫部。此後除了1943年的第6回府展林玉山因病未出品之外(當時他已擁有「推薦」之免鑑查身份),其餘各回都有畫作參與展出。尤其在第4回(1930)和第6回(1932)均特選臺展賞,第7回獲特選無鑑查,因而成為無鑑查畫家,到了第9回則成為「推薦」的最高榮譽。同時此後也自然失去了爭取獎項之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930年所畫而榮獲第4回臺展之特選臺展賞的〈蓮池〉,已於2015年通過文化部審定,成為臺灣近代繪畫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 戰後初期省展開辦,林玉山從的1屆起連續擔任了27屆的國畫部評審委員,肩負掄才之重任。而且從1951年開始應聘而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前身),由於當年接駁中原文化的政策規範,膠彩畫不在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以注重筆趣墨韻的國畫(水墨畫)與西畫為學校美術教育之主要內容。這對長久以來膠彩、水墨兼長,甚至書法和詩文、漢學也頗具素養的林玉山而言,自然可以很輕鬆的無縫接軌。臺灣師大藝術系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專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科系,也是全臺中等以上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軸。林玉山從1951年開始應聘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1977年辦理退休,但仍受邀兼課至1992年為止,前後任教臺師大長達41年之久。戰後初期臺灣的國畫教學,多沿著大陸文人畫傳統臨稿的老習慣,不少早期臺灣師大藝術系的畢業校友,幾乎一致公認,當年大學時期的國畫老師當中,林玉山是最為澈底落實國畫寫生教學的師長。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4月18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