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作品二部(223) Work No.2(223)
複合媒材 Mixed Media
李元佳 Li Yuan-chia 1929 - 1994
27.0 x 39.0 cm
登錄號 08700292
李元佳(1929-1994)出生於廣西。1949年,隨南京遺族學校學生一同來臺。爾後,就讀於臺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1957年,李元佳和友人成立抽象畫團體「東方畫會」。1959年,「東方畫會」的成員蕭勤(1935-),與義大利畫家卡爾代拉拉(Antonio Calderara, 1903-1978)、日籍雕刻家吾妻兼治郎(1926-2016)等人,於義大利成立「龐圖國際藝術運動」(Punto International Art Movement),邀請李元佳至米蘭參展。受龐圖運動啟發的李元佳,開始試著將他一直倍感興趣的中國形而上學,與西方的抽象藝術相結合,發想了「點」的創作概念。之後,李元佳延伸出「宇宙點」(Cosmic point)觀點。李元佳的宇宙點,指萬物的開始和終止,皆始於點。終期一生,李元佳的作品皆不斷透過「點」的概念,思考著「空間-生命-時間」的關係。
《作品二部(223)》,創作於1960年。為淡粉色、藍色、少許橘褐色作為基底的油畫作品。畫面上,李元佳用桃紅色繪有一些狀似文字的符號,以及點與線條。畫中的線條,包含細弧線、直撇、橫劃、粗重的筆觸和快速的揮灑。圓點形狀則大小不一,其坐落的位置,與線似互有呼應。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作品二部(223)
類別
複合媒材
媒材
墨、宣紙
創作年代
1960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7.0 x 39.0 cm
登錄號
08700292
入藏年
1998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29
卒年
1994
李元佳(1929-)出生於中國廣西,二次大戰期間,就讀於南京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戰爭結束後輾轉來臺。1950年代,李元佳和其「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的同儕,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的自由教學下,李元佳發展出他獨創的藝術構想──用繪畫呈現人的眼睛看不見的東西,諸如世界的純粹、簡單、美妙、奇幻等。同時,李元佳也從李仲生引介的歐洲現代藝術,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得到啟發。1957年,李元佳與友人們正式成立「東方畫會」。李元佳的作品,多數透過手作、簡單的標記、形式和訊息,表達他對萬物形而上學的理解。1962 年,李元佳受蕭勤(1935-)引介,寄居義大利友人葛維納拉(Dino Gavina, 1922-2007)的工廠,利用工廠廢棄的金屬、木板等,創作浮雕繪畫,並從中發展出單一小點,或多個小點的創作形式。1965年,李元佳獲英國倡導前衛藝術,同時亦為國際實驗性藝術樞紐的信號畫廊(Signal Gallery)邀請展出。此為其創作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而後發展出玩具藝術(Toy art)、「宇宙點」(Cosmic point)等創作思維。1972年,李元佳移居至英國哈德良長城(Hardrian’s Wall),於當地成立「李元佳美術館」(LYC Museum & Art Gallery)。除了藝術展覽,李元佳邀請居民聯手規劃工藝類的工作坊,自己也嘗試攝影創作。李元佳的一生創作多元,其作品無論是早期具有的象徵意義,或晚期涉及的動力藝術,或者用行動擴延藝術的定義等,其中的觀念性,皆具備豐富而有待探索的研究潛力。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郭璧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1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