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樵(1894-1969),名天民,字達公,號鳴皋,生於臺北鷺洲庄,後居大稻埕、雙連等地。工詩,曾參與臺北瀛社活動,創立雙連吟社;繪畫訓練主要依賴畫譜,能書善畫,為朱少敬(1851-1928)得意門生,後專意於八大(1626-1705)、石濤(1642-1707),以簡明疏放勝,尤善畫蟹、菊、竹。
魚蟹是日治時期臺灣流行的繪畫題材,水代表「財」,魚又與「餘」同音,誠為從商者求取名利或吉祥寓意之選擇。李學樵以書畫為生,深諳此道。1922年曾為尾崎秀真(1874-1952)作〈百蟹圖〉,引發日、臺詩友相互唱和,知名度大開;隔年,更透過總督田健治郎(1855-1935)主動獻呈〈百蟹圖〉等作品,積極結交高官顯貴,在名人加持下,使其蟹圖更增添了政治意涵。本件紙本水墨作品,用寫意筆法勾勒出十三隻螃蟹,躲藏於水草中,姿態各異,展現畫家熟練技巧。
上方款識 :「鎮日揮毫著墨多,精神無暇費消磨,文昭世態風塵僕,四澥縱橫學醉歌。橫行無礙,滌硯揮毫,憶田男題句。學樵。」鈐印 :朱文「叡覽」、朱文「學樵」、朱文「白鷗浪客」。
參考資料:黃琪惠(2012)。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專輯編輯委員會(1990)。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臺中 :臺灣省立美術館。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作者詳情
李學樵(1893-約1950年代),字天民,號鳴皋,筆名詩瓢,臺北雙連人(另一說法為蘆洲樓仔厝人),初學水彩,後棄之而轉攻水墨,曾隨朱少敬(1851-1928)學畫,盡得真傳。後又專心學習八大山人(1626-1705)和石濤(1642-1707),以簡明疏放的寫意水墨畫風為其特色。尤其擅畫螃蟹,兼長梅、蘭、竹、菊四君子。在臺展開辦以前,曾以〈百蟹圖〉代表臺北府呈獻裕仁皇太子(即後來之昭和天皇)。1925 年臺灣總督府邀請他參加大阪物產展,翌年(1926)參加日本姬路全國博覽會。
1927 年9 月18 日臺展開辦以前,《臺灣日日新報》的〈臺展畫室巡禮〉專欄,曾報導出對於李學樵的專訪,裡面還提到:「他曾經赴上海向吳昌碩學習花鳥,然後在南中國行腳繪畫。」1930 年《臺灣日日新報》7 月30 日,也有一篇未屬名的〈島人趣味一班(七)‧ 書道畫界之一瞥〉之評論文章提及:「若夫臺展以前,不待獎勵而以繪畫聞者,為臺北洪雍平氏、蔡雪溪氏、李學樵氏,…而已故者則臺北洪以南氏…。」顯示他在臺展開辦以前,於臺灣水墨畫界聲望之高,1927 年10 月,第1 回臺展開辦時,他卻以高知名度慘遭落選。日治晚期參與《風月》、《南國文藝》及《南方》等雜誌之執筆撰寫工作。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