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信華(1966–),生於台東縣太麻里。1991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修水墨、副修理論,獲學士學位。2011-2015年擔任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潘信華作品多屬雙勾填彩而設色穠麗的工筆畫,少見筆跡墨韻之水墨表現,是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繪畫風格。
就〈蘇花山水〉一作而觀,它已說明了它與台灣在地風景的關係。穿山甲容易讓人聯想到台灣,無袖背心的光頭嬰孩確也是台灣人的形象,但是,畫面中的更多造型元素、風格形式、媒材技法卻是傳統中國繪畫的典型。潘信華將他自己在中國美術史傳統裡的觀察與體認,通過21世紀的日常生活經驗來加以表現。這種運用後現代藝術的蒙太奇拼貼技法,游移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創作模式,另有水墨畫家于彭(1955–2014)堪與比擬。在傳統水墨的種種形式技法背後,組織這些造型技法的構圖模式確是當代藝術的形式;這種非傳統的構圖模式才是他們的創意所在。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作者詳情
潘信華,1966年生於臺東,1997年定居於花蓮,1991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現為專職藝術家。潘信華1990年以前的創作主以傳統山水形式為主,1990年後轉以工筆重彩作為表現形式,並汲取中國青綠繪畫的養分。但潘信華在師法前人同時,亦將自身當下的生活所見所聞予以交融。作品〈蘇花山水〉一作,便是從小生長在臺東太麻里的潘信華,長大後經常騎車往返臺北、花蓮兩地途經的經驗,其將蘇花公路旁人造邊坡與自然植被共生的景象入畫。此作曾受策展人王嘉驥青睞,入選於中國銀川當代美術館「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展覽中展出,如王嘉驥策展論述中所述:「轉化藝術史已有的母題時,潘信華也向現實世界取材,融入富於生活趣味的情節,影射當代人的物質與精神欲求,亦有反諷與幽默。近期,他還關注歐亞地區與伊斯蘭傳統密切關連的「細密畫」(Miniature Painting),希望從更多的淵源取得創新之機。」 由此可看出藝術家除了將中國傳統水墨及個人生活經驗結合外,更持續將視野擴及他國文化經典中汲取創作養分,不斷嘗試自我突破。
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頁226
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頁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