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明, 1954年生,福建永春人,成長於馬來西亞,長大後來臺念書,1975年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期間,適逢廖修平教授返台傳播現代版畫新技法與新觀念之際,劉自明深受其惠,開啟版畫藝術人生。劉自明得獎無數,曾獲1982年台北市美展第一名,1984年高雄市美展第一名,1985年第39屆全省美展版畫第一名、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韓國湖巖美術館特別獎」,1987年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獎」,1995年挪威國際版畫3年展「評審團獎」,1996年西班牙伊比薩國際版畫雙年展「特別榮譽獎」等。
劉自明在其創作自述中提及,他的每階段創作歷程都極專注於表現的主題意涵。初期(1977--1983年),追尋「我要的是什麼」,從自我的角色出發,關照周遭的事物,思索期間的關係、作用與互動。從外在到內心,也從內心的自省再反映外在的問題現象。第二個時期(1983--1987年),思維上聚焦於「什麼是我要的」,取材關注於大都會的環境與文明,正向與負面的影響,外在物質慾望的吸引與價值觀的轉向。「我要的是什麼」是強調作者主動、主觀的意志;「什麼是我要的」則是處在外在因素強烈的吸收與吸引下,作者如何的把持、抉擇與取捨,是一種面對外在事物的態度。第三時期,意識的焦點擺放於「什麼是我不要的」,作品回歸造形元素的探討,圖像由具象轉入抽象。
〈作品9103〉作於1991年。以紙版為材,在版面處理肌理效果,並塗蓋以保護材料,凹版方式印製,併用多版套色,印後再裱貼金箔,並在金箔表面加印特殊肌理。明顯白色的底,完整方形的金箔聚焦於畫面中心,再漸次向外擴散。在「聚與散」的形式之間,流露作者的心思、情緒。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