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1936-)出生於臺北萬華,受其師吳棟材(1911-1981)啟蒙,開始正式習畫,以水彩與鉛筆畫為出發。1955年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課餘便在李石樵(1908-1995)畫室習畫,畢業後又赴筑波大學繪畫研究科,期間接觸到西方而來的現代化繪畫思潮,並決心前往各國遊歷,以接觸、摸索更多元的藝術世界。1965年便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後移居美國。
廖修平在創作時常以大眾日常為出發,在生活中尋找藝術元素,再透過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表現,將尋常鎖進進行改造,成為一件件富有藝術美感與文化氣息的作品。1965年所創作的作品《屋》,應為他在法國學習時所見之街頭景色,快速的線條勾勒出歪斜的屋舍輪廓,並描繪出整體結構與窗戶,而富含水氣的筆觸沾染墨色及顏料,肆意的塗抹屋瓦牆壁之上,整幅作品富有強烈的動態感,墨色、淡彩與留白間的對比也賦予畫面張力。這幅作品,似乎表現了廖修平在法國所歷經過的不安與困惑,於廖修平而言,初入巴黎這個與家鄉截然不同的藝術之都,他曾經迷茫、疑惑,直到經過了師長的提點後,廖修平才在反覆地思索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也奠定他爾後作品的基礎。
出處:鄭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