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肖像(巫俊)
肖像(巫俊)
Portrait of Mr.Wu Jun
油畫
Oil Painting
李石樵
Li Shih-chiao
1908 - 1995
72.5 x 60.5 cm
登錄號
08100026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這件作品是1935年,李石樵受文學家巫永福所託,為其雙親所做的兩幅肖像畫之一。巫家數代以墾殖田產致富,是南投埔里地區的望族。畫中人物巫俊,身著西服,正裝端坐、表情肅然。畫家以嚴謹簡約的筆調,在灰綠的基底上層疊敷色,運用細微的中間色調變化,描繪出臉部的肌肉起伏與膚色質地。畫面光影雖然強烈,但李石樵以略帶黃綠的色彩點染,與背景的灰綠色調相呼應,適當收斂了光線的戲劇效果,讓整體作品更顯得莊重沉穩,藉以表現日據時期台灣鄉紳樸質堅毅又具教養的特質。
巫永福是台灣文學跨中、日語言文化的重要創作者,李石樵則是台灣美術第一代西洋畫家,兩者在台灣文學與美術發展史上,各具有不可抹滅的貢獻與影響。1935年,巫永福23歲,李石樵27歲,兩人均剛從日本留學回台不久,在各自領域中積極推展當時的台灣文藝運動,李石樵與其他前輩藝術家共同創立的台陽美術展覽會中,也常見到巫永福等文學青年參與座談。巫永福委請李石樵為他的雙親繪製肖像,所刻畫的不僅是時代的面容,更為日據時期台灣文藝青年的交融互動,留下動人的註腳。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肖像(巫俊)
類別
油畫
媒材
油彩、麻布
創作年代
1935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72.5 x 60.5 cm
登錄號
08100026
入藏年
1992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李石樵
生年
1908
卒年
1995
李石樵,1908(民前4)年生於台北新莊,卒於1995年。1924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同時參加石川欽一郎的寫生畫會。1929年負笈日本,與陳植棋、李梅樹同住一起,且在「川端畫學校」、「本鄉洋畫研究所」及「同舟社」鑽研素描。1934年並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人成立「台陽美術協會」,推廣台灣早期美術活動。從1929年起至1950年左右,李石樵的作品題材大都以台灣本土的人物與風景為主,代表性作品如《市場口》、《田家樂》、《建設》等更反映當時社會現狀風貌。早期作品以精確的素描功力、冷靜理性的構圖表現寫實的風格,1950年代以後,受到塞尚、畢卡索、畢費等人的影響,作品強調造型簡化及明暗的對比,晚年又回歸於寫實,追求色彩的純粹性,畫風多變豐富。 薛燕玲,2002,《典藏目錄13》,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108-109
薛燕玲,2002《典藏目錄13》,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108-10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2月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