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氣動風揚,傾雨前的風起葉落……,在在引伸契合相遇前的瞬間狀態……。1996年才整理出國創作以來即認為「自然」尚包含了非對象物外之種種非假設性或借引的現象,而我最著迷即是一種用文字無法解析的狀態,也只有透過非具象創作過程中有此深刻感應。從偏重垂直、平行為主體構成,漸漸加入斜線之相互交替所產生的相抗性。相較於均值,理性的平衡,而是可以動能的,甚至是伴隨視覺傳述性構成的協調。如此,對於非具象的詮釋得以在一種非舊有的型式中。 Kasimir Malevich在1913年的素描〈黑色方塊在白色平面上〉之垂直平行構成,1918年又提出〈白中之白〉的斜角構成,旋即Piet Mondrian與 Theo Van Doesburg二人主導了風格派。我近期的創作主體形式構成,即將此兩種形式意念結合於同次元空間關係上,在此同時(1997年之後)自然地不同於Josef Albers的〈四方形的禮讚〉垂直平行系列;而是非對稱斜角構成的《非連續四方》系列;且色彩秩序也儘量排除漸層的規律延伸性,而採取幾乎是互補色,對此,再由視覺秩序完成作的完整性。正如同垂直、平行之理性邏輯之為陽性或正極,必伴隨陰或負極之欲動的斜線。 出處:胡坤榮,2008,《典藏目錄20》,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