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聞名於世界的義大利「水都」,以城市水道與其主要交通工具小船「貢多拉」著稱於世,並遺留許多中古世紀至今的傳統建築。作者以威尼斯為背景所繪之「威尼斯的廣場」,以一座紀念碑為中心,在晦暗的色調中,一行人排成一列低首前進,畫面的沉重之感與威尼斯當地實景的浪漫風光大異其趣。
使用重比例的碳精筆描繪,強烈的壓過了原本輕盈的水彩質感,增加畫面的深沉。在構圖方面,正中央具有量感紀念石碑呈倒T字型壓下,一直線的人物佈局,從每個人的身體動作看來,都有著像是難以移動腳步般的艱困感。散發昏黃光線的路燈似乎暗示著夜晚,但實景卻朦朧不明,畫面呈現濃厚的蕭索與窒息感。
畫家陳景容似乎透過畫作,試圖探討現代人的生存問題,在帶著強烈壓抑的圖像內容中,是具有對當今社會問題的內省態度。
出處: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作者詳情
陳景容(1934-)為臺灣壁畫創作的翹楚,亦擅長油畫、版畫、水彩與粉彩等媒材,更將美柔汀(Mezzotint)版畫技法引介至臺灣。陳氏1967年由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留學歸國後,受到板橋一帶風景與傳說啟發,將人物、現成物(Ready-made)以拼貼(Collage)的形式呈現在蒼涼的景觀中,油畫以灰濛的單色調為主,頗具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式的夢境氛圍。周遊各國的經驗,也為他的創作帶入異國民情的元素,及神話、宗教典故母題,富涵深厚的藝術史底蘊。陳景容1956年自「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隔年參與「五月畫會」第一屆聯展。「五月畫會」由臺師大校友組成,名稱致敬法國「五月沙龍」(Salon de Mai),為推動臺灣藝壇現代化的重要團體之一。「五月畫會」成員後多出國留學、旅居,陳景容亦不例外,1960年起赴日留學。此時日本畫壇流行抽象畫風,陳氏堅持原先的創作方向,在多方探索後轉入東京藝大壁畫研究所,師事日本藝術家長谷川路可(1897-1967)。陳氏修習義大利系統濕壁畫(Fresco)、馬賽克鑲嵌、蛋彩畫(Tempera)等創作技法,奠基了紮實的 基礎。陳景容以巨幅油畫和壁畫創作聞名。1967年創作《有街燈的風景》開啟其油畫風格的濫觴,至1990年代後,異國風物為作品帶來多元的風貌。因國立臺灣美術館(時稱「臺灣省立美術館」)公開徵求門廳畫作而作的壁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86),以義大利文藝復興( Renaissance)群像壁畫般的構圖,描繪臺灣社會由農業轉型現代社會的進程、以樹木培育象徵教育傳承,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畫裡,姿態巧妙、刻劃細膩。陳氏的作品獲國內外機構典藏,如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乃至海外的梵諦岡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獲得各機構肯定之榮譽。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陳乃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