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法(1938-)畢業於省立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留學巴黎美術學院,當時是臺灣戰後第一代前往法國留學的學生之一,與廖修平(1936-)、陳錦芳(1936-)合稱「巴黎三劍客」。1968年為躲避巴黎「五月學潮」而移居紐約,巴黎時期加上紐約初期,從事大量版畫創作,作品由法國國家圖書館及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典藏,由馬白水(1909-2003)攜帶回臺的作品《構成》,獲得1971年全國美展版畫部首獎。
初至紐約的謝里法,偕廖修平一起進入「普拉特版畫中心」(Pratt Graphics Center)學習攝影製版與絹印的技法,此件創作於1971年的作品《海岸》,即當時所作之照相絹印版畫,與同時期獲普拉特版畫中心第一獎的作品《漂流的年代》,有明顯類似處理的手法。畫面右半邊,以黃色藍色的單色色彩對比,銳角三角形的幾何形交錯組合,表現出極為強烈的視覺張力,這是海岸邊沖刷激起的滔天大浪。海岸的現實景象,則以照相捕捉實際的影像,絹印於左半邊呈現。作品內容雖被化約為單色平塗的極簡抽象形式表現,輔助以作品名稱的提示,仍能意會主題「海岸」的對應。
出處:徐婉禎,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作者詳情
謝里法(1938-),本名「謝理發」,生於臺北市永樂町(戰後更名「迪化街」)。
1955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受教於孫多慈(1913-1975)、廖繼春(1902-1976)、馬白水(1909-2003)等。在學期間第一屆「五月畫展」於1957年舉行,謝里法1959年畢業,與李元亨(1936-)成為應屆被挑選的兩名畢業生,隔年提出《忘》、《麗》、《離》三件作品參展,成為「五月畫會」成員之一。
1964年留學法國,和廖修平(1936-)、陳錦芳(1936-)被譽為「巴黎三劍客」。1968年巴黎爆發「五月學潮」而轉往美國,因遭列「黑名單」而直至1988年才得以返臺。自1964年始、訖至1975年期間,謝里法以創作版畫為重心,作品展現媒材、技法、地域、主題的跨界嘗試,1971年〈構成〉榮獲「第六屆全國美展」版畫類首獎。作品於國內外皆有展出、多次入選國際大展並受國際間重要藝術機構收藏,有「版畫黃金十年」之稱。
1975年同時於《雄獅美術》、《藝術家》開闢專欄,1978年分別集文出版《珍重阿笠─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1989年改名《美術書簡》)與《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後者為臺灣出現之第一本美術史研究專書,自此奠定其臺灣美術史論著的領航地位。重要出版尚有:《臺灣出土人物誌》、《重塑臺灣的心靈》、《我所看到的上一代》、《紫色大稻埕》、《變色的年代》與《原色大稻埕─謝里法說自己》等,對臺灣藝術發展影響甚鉅。其藝術創作媒材形式多變,也從事藝評與策展,晚年聚焦在「臺灣牛」的描繪。重點作品有:「嬰兒與玻璃箱」、「戰爭與和平」、「山上一棵樹」、「給聖者的獻禮」、「垃圾美學」、「卵生的文明」、「借力空間」、「牛的㐀型」、「漂流光座標」、「與地魔共舞」、「素食年代─牛的四頁檔案」、「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探討」、「牛犇牛」等系列,寄寓創新、洞見、反思於作品之中。
感念其對臺灣美術的貢獻,2008年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紫色大稻埕─謝里法七十文獻展」、2013年獲國際藝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2018年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七屆文化獎。
出處:徐婉禎,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徐婉禎,「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