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樵(1894-1969),名天民,字達公,號鳴皋,生於臺北鷺洲庄,後居大稻埕、雙連等地。工詩,曾參與臺北瀛社活動,創立雙連吟社;繪畫訓練主要依賴畫譜,能書善畫,為朱少敬(1851-1928)得意門生,以簡明疏放勝,尤善畫蟹、菊、竹。
畫蟹在明清水墨寫意畫家中時有所見,如徐渭(1521-1593)、邊壽民(1684-1752)皆有創作,臺灣在日治時期亦流行水族題材,以水代表「財」,魚又與「餘」同音,誠為從商者求取名利或吉祥寓意之選擇。李學樵以書畫為生,深諳此道,積極結交名人權貴,亦與《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友善,關係良好。本件紙本水墨作品,畫六隻螃蟹穿梭於蘆草中,蟹體肥滿,左下其中一隻甚至以大螯戲弄蘆花,在滿紙秋意中又增添趣味;從細節上來看,畫家畫的應是蟹腳精細、精緻堅實的臺灣毛蟹。全幅墨色枯潤適中,淡墨暈染出的水氣與濃黑銳利的蟹爪形成對比,構圖布局亦以對角充滿戲劇張力,不失為精心之作。
右上角草書:「故人相望近何如,聊寫蟛蜞問起居,聞達不求堪嘯傲,華嚴真相有誰無。時辛酉上元,撫元人本作藕華書室郵寄耀文先生教正。弟李學樵詩畫呵凍作。」鈐印:白文「天民私印」、朱文「學樵詩畫」、朱文「天生我才」。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作者詳情
李學樵(1893-約1950年代),字天民,號鳴皋,筆名詩瓢,臺北雙連人(另一說法為蘆洲樓仔厝人),初學水彩,後棄之而轉攻水墨,曾隨朱少敬(1851-1928)學畫,盡得真傳。後又專心學習八大山人(1626-1705)和石濤(1642-1707),以簡明疏放的寫意水墨畫風為其特色。尤其擅畫螃蟹,兼長梅、蘭、竹、菊四君子。在臺展開辦以前,曾以〈百蟹圖〉代表臺北府呈獻裕仁皇太子(即後來之昭和天皇)。1925 年臺灣總督府邀請他參加大阪物產展,翌年(1926)參加日本姬路全國博覽會。
1927 年9 月18 日臺展開辦以前,《臺灣日日新報》的〈臺展畫室巡禮〉專欄,曾報導出對於李學樵的專訪,裡面還提到:「他曾經赴上海向吳昌碩學習花鳥,然後在南中國行腳繪畫。」1930 年《臺灣日日新報》7 月30 日,也有一篇未屬名的〈島人趣味一班(七)‧ 書道畫界之一瞥〉之評論文章提及:「若夫臺展以前,不待獎勵而以繪畫聞者,為臺北洪雍平氏、蔡雪溪氏、李學樵氏,…而已故者則臺北洪以南氏…。」顯示他在臺展開辦以前,於臺灣水墨畫界聲望之高,1927 年10 月,第1 回臺展開辦時,他卻以高知名度慘遭落選。日治晚期參與《風月》、《南國文藝》及《南方》等雜誌之執筆撰寫工作。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