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1852-1924),福建閩縣人,清代至民初年間之文學家、翻譯家、畫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號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等,曾任教於北平京師大學堂(其中優級師範科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前身)。早年從陳文臺(1816-1899)學習花鳥畫,大學堂時期改習山水。
〈山水〉畫山巒起伏,谷中幾處村舍,水榭裡一位文士正憑欄觀景,為文人畫山水常見的隱逸題材。此畫採對角線構圖,以河道切分畫面,右上層巖疊壑、林木蔥鬱,左下角小舟泊岸。林氏用極乾的筆觸刷寫披麻皴,輔以淡墨刷染,部分皴法則是由短線堆疊而成,類似雨點皴。
此作之母題造形、龍脈起伏、和乾筆皴擦的手法都頗有明末文人畫派首領董其昌(1555-1636)的風神。畫上自題摹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鑑(1598-1677,世稱王廉州),卻肖似四王後人戴熙(1801-1860,號鹿床),畫中的秀潤之氣又出自晚清名臣張之洞(1837-1909,人稱張南皮),可見其山水風格的文人畫系譜。
作者款識:「此幀欲摹廉州乃肖鹿床,然一種秀潤之氣自紹于張南皮無甚愧也,余教授京師,及門至千餘人,文卿賢弟得我畫宜秘藏之,勿令人見,若人得一幅余又何從,應之一笑,畏廬老人林紓識時年六十有二。」下鈐:白文「林紓私印」。壓角章:白文「果齋永寶」。
出處:李如珊,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作者詳情
林紓(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踐卓翁、蠡叟,福建閩侯人。1882(光緒八)年舉人,曾任教於京師大學堂。工古詩文詞,以譯述外國名家小說達一百七十餘種,善書畫。幼年曾隨經商的父親從福州到過臺灣,滯留淡水一段時期。其畫以山水和花鳥題材為長,其中山水畫尤佳。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