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蘇旺伸受邀參加馬祖「藝術家駐村」活動時,創作〈堡島〉這件作品。馬祖列島從40年代起,一直扮演著「反共前哨」的軍事角色,直到1994年解除戰備管制後,才逐漸回復到生活空間的常軌。蘇旺伸有意藉此充滿特殊歷史軌跡的彈丸之地,影射其對島國台灣的內省關照,從畫題「堡島/寶島」的諧音指涉即可窺見一般。畫面採蘇旺伸一貫的空中鳥瞰綜觀全景,暗褐色的島體如變形蟲般在灰白的背景中浮現,宛如一個會呼吸的生命體。島上散佈塔樓、碉堡、射口、坑道、石碑、民居、路徑一等細瑣形體,各以不同角度的傾斜視點呈現,更突顯奇異的空間景深與視覺流動。耐人尋味的是,90年代以來常於蘇旺伸作品中出現的代言主體,如貓似犬的獸形,在此作中被刻意隱匿。動物、人跡的不在場相對於佈滿島體的路徑線條與穿梭孔道,蘇旺伸似乎將現實的社會結構潛藏於荒涼死寂的地表下,隱約透露出蟄伏地底的生存躁動。而堡島/寶島所承受的歷史宿命,正如畫面右下方的贔屭,馱負著沉重的石碑,在茫茫大海中奮力浮游。1999年馬祖駐村的視覺經驗,經由藝術家創作意識與生命記憶的交互作用,〈堡島〉一作,恰如其分的表達了蘇旺伸對土地的關情、對歷史的詠懷。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