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度大限-147
度大限-147
Crossing the Utmost Bounds No.147
油畫
Oil Painting
蕭勤
Shiao Chin
1935 - 2023
53.0 x 76.0 cm
登錄號
09700139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姑丈全家移居臺灣;1951年進入臺北師範學院藝術科,次年拜入李仲生(1912-1984)門下,正式開啟研究現代藝術之路。1956年蕭勤與藝術界同好夏陽(1932-)、吳昊(1932-2019)、李元佳(1929-1994)、陳道明(1931-2017)、蕭明賢(1936-)、歐陽文苑(1928-2007)、霍剛(1932-)等人,以畫展的形式創組戰後臺灣現代美術團體 「東方畫會」。蕭勤於東方畫展成立前即遠赴歐洲,展開長達三、四十年旅居海外創作生涯。
由於受到女兒去世衝擊,1991年起蕭勤創作了一系列以「度大限」為題的新作,試圖從人的生死、悲歡離合,參透天象運行的規律與生命之新義。這件《度大限-147》呈現出蕭勤這階段以一種畫面二隔、極大與極小色塊相依存與對比方式呈現的典型特色;此作用大紅色的並排筆觸,以左上右下的傾斜角度占據了畫幅上方以降的絕大位置,繪畫效果看來猶如自右上角漸次蔓延而下,與下方緊鄰著邊線發展的深藍色筆觸,形成色彩與色塊面積的強烈對比。兩者之間白色的不規則區域裡,又鋪陳著散落其中的紅、藍細小點狀物,一面看似自上方的紅色色塊滴落而下,另一方則像是迸發自深藍的筆觸痕跡,形成畫中兩造強烈對比下的連結與對話關係,展現出畫者參破生死界限,與現世遙相滲透呼應溝通的深刻體悟。
出處:蘇珉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度大限-147
類別
油畫
媒材
壓克力彩、紙本
創作年代
1992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53.0 x 76.0 cm
登錄號
09700139
入藏年
2008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來源
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蕭勤
生年
1935
卒年
2023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來臺。1952年,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期間,經同學霍剛(1932-)介紹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指導下,研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米羅(Joan Miro,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藝術家。1950年代,蕭勤的創作風格,可見到用中國書畫白描線條描繪的具象人物,亦可見到米羅式的符號構成,同時他也以粉蠟筆製作「平劇人物」系列作品。1956年,蕭勤獲留學西班牙的獎學金,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在歐洲期間,蕭勤不僅積極引介歐洲當代藝術回臺,也推動臺灣畫家在歐洲的巡迴展。1959年,蕭勤定居米蘭,發起龐圖(Punto,又譯作「點」)國際運動,主張藝術應作為人的精神媒介,傳達靜觀與內省的思想。1960年代,蕭勤前往紐約,受到紐約藝壇當時盛行的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影響,作品類型趨向多樣,包括使用構件、噴漆在不鏽鋼表面等方式製作金屬浮雕、壓克力繪畫等。1970年代,蕭勤的作品一方面因幾何式色塊構圖,給人絕對精準的印象,另一方面則透過水性媒材的試驗,表達他所體悟的禪學與東方思想。1980年代,蕭勤對東方思維的興趣日漸濃厚,不斷透過作品,詮釋其自我對宇宙的體認。1990年代,親人的離世帶給蕭勤巨大悲慟。歷經沉澱之後,發展出視覺上具高度震撼感的「度大限」系列作品。綜觀蕭勤的藝術創作形式語彙,不僅呈現他對動能、光、色彩和物體㐀形的探索,更是他長年在西方藝壇,經營、實驗其所見到的東西方視覺經驗後的成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郭璧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