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軔(1928~)出生中國河南,曾先後就讀於北平藝專、杭州藝專等校。1949年隨政府來台灣,擔任數年中學美術教師之後,1958年前往西班牙留學進修。郭軔在北平及杭州藝專的養成教育是多方位的,承襲自民初以來「以西潤中」的美學觀,初期作品以具象形式居多,中/西、書/畫兼備。於西班牙留學期間,郭軔逐漸轉向抽象繪畫,並發表他的「新視覺主義」理論,倡導放棄物象描繪、講究畫面構成的繪畫類型。1962年學成返台後,進入國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任教,銜接50年代末期五月、東方的現代繪畫運動,將抽象主義帶進學院教學,自此長期投入藝術教育,培育無數創作人才。
〈意境與藝境〉是郭軔1978年擔任第32屆省展評審委員時的參展作品,無所指涉的畫面由眾多不規則的色塊組成,無論畫刀塗抹或畫筆皴擦,筆觸的方向性幾乎僅採垂直或水平,看似隨意,卻有鮮明的結構性,且用多層次的明度對比,暗示出色塊結構間的空間感。作品中出現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像抒情抽象或自動性技法般的感性靈動,反倒像是塊面相互擠壓出來的邊界,帶有某種設計性和堅定的力道。郭軔曾經強調,創作是一種「藝術性的創智活動」,畫家經過認知與思考,將抽象意義藉由作品「具體化」的呈現。對畫家而言,他的抽象是思惟的結果,著重理性層面多過於情感的抒發,似乎刻意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有所區隔。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