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先祖曾經建窯燒製瓦片、磚塊,她對一磚一瓦有深刻的情感來自於血液裡流著由祖先傳承下來的因子。她進一步發現泥土很適合用來詮釋古厝的滄桑與美麗,而古厝更是先人智慧和精神淋漓盡致的表現。於是,她開始用心觀察傳統建築,經由舊照片及文字記載,對古厝的石材、木材、磚瓦及形式都做了紀錄。施作時更是耗時,必須一磚一瓦的鋪設,細膩的仿作出風吹雨淋日曬後古厝傾圮的細節;上色時則棄釉藥而採化粧土,避免作品上的線條刻痕被光滑的釉藥蓋住,失去了斑駁、樸實的味道。
古厝上比例誇大的麻雀更是作者的巧思,毀壞的古厝早已人去屋空,不復昔日風采,已然成為麻雀休憩的所在,吱喳的麻雀或許在說天說地之餘,也偶爾會絮聒著古厝曾有的過往...,活潑靈動的麻雀同時也為古老的宅門注入躍動的氣氛,作品演繹了一個與時間有關的故事,細細欣賞美感自來。出處:沈東寧,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