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袱縛》呈現裸男姿勢:一手高舉過肩,曲肘而將手掌搭於額頭之上,頭顱扭轉而稍抬,另一手下垂並手掌握物,挺胸收腹,虛提一腳,另一腳作為支點,作最為重量的承接軸線,重心垂直,軀幹伸張挺立。自寫實主義起,人體比例已經不嚴格了,按照高爾培(Courbet)的說法,事物是按照眼睛所見的真實為準繩,是頗具「視覺性」的。古典和文藝復興期,重視身段比例是依照「理想化」的概念而來,而且數據嚴格,以致成為「經典」,人人守住創作的概念。寫實主義就是打破了「理想化」的比例,還人以本色。本作品人物的姿勢中,高舉的手就在羅丹(Rodin)的《青銅時代》的人物姿勢上看到。同時,也可以在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瀕死的奴隸》(Dying Slave)的人物姿勢上看到兩腿結構的相似處。而台座也取樣於此。台座與作品融為一體,改變了基座的傳統理念(在19世紀時),現在,這種理念已經變為簡單而明瞭了。
出處:劉坤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