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巷內 An Alley
油畫 Oil Painting
楊三郎 Yang San-lang 1907 - 1995
27.7×35.5
登錄號 11000141
楊三郎(1907-1995)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網溪(今新北市永和),本名楊佐三郎,戰後改為楊三郎。幼時受鹽月桃甫的作品啟發,體驗到繪畫之美的楊三郎,因此立志成為畫家。1923年,隱瞞著家人遠赴日本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就讀,後轉學至京都關西美術院,並於1928年畢業。學成返臺後,活躍於臺灣畫壇,更與陳澄波、陳植棋等友人共組赤島社;1929年因臺展落選,受打擊的楊三郎,決定前往歐洲深造,後期的創作中,常能看到雜揉了法國印象派之作;1934年接著推動臺陽美術協會的創立,是為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的美術團體。1991年將故鄉新北市永和的網溪別墅(別莊,pia̍t-tsong),改建為楊三郎美術館,是少數藝術家生前成立之私人美術館。
〈巷內〉為楊三郎之油畫作品,雖此作年代不詳,但就其繪畫風格與落款(s.yang)來看,應為楊三郎中期或後期之作品。構圖採用常見的平行透視法,橘紅色的古厝位於兩旁,形成了巷弄,深入巷子的盡頭則是另一間古厝,讓人看了想跟著走入其中漫步,街道上側著身子的人,望向古厝的牆壁,一旁跟著一名兒童,畫面呈現悠閒愜意的氛圍。畫中的古厝側邊在建築中稱之為「山牆」(封頭壁,hong-thâu-piah),是因造型像「山」而得名,而山牆基本上是以紅磚堆砌,再配上剪黏、彩繪等裝飾,而其外觀形制也會區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形。但作品因角度關係,不容易判斷其山牆形式,僅可大致判斷面對觀看者的房屋為「木形山牆」。

參考資料:
廖新田(2022)。風景歌聲 楊三郎的繪畫特質。載於陳于文、戴妏珊(執行編輯),修復一個時代(53-65頁)。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不明(無日期)。馬背山牆,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46714&IndexCode=online_metadata

王俞丰,「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巷內
類別
油畫
媒材
油彩 畫布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7.7×35.5
登錄號
11000141
入藏年
2021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07
卒年
1995
楊三郎,1907年生於臺北州網溪(今新北市永和區)。祖父楊克彰在清朝時是當地的一名貢生,父親楊仲佐身兼詩人、菸酒商、政治聞人三重身分,樂善不倦且政商關係良好。楊三郎在就讀小學時,往返學校與家的途中會經過一間文具店,店外經常陳列著鹽月桃甫(本名:善吉)的油畫,因此受到影響,從此立志成為畫家。楊三郎在家人反對他習畫的情況下,從那時候開始就幫忙家中菸酒配銷事業所儲蓄的零用錢和壓歲錢等待時機成熟時,計畫到日本留學。 1928年自關西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屢次獲選「臺展」、日本「楊春展」,回臺後與好友陳植棋、陳澄波等研究畫藝。隔年自法國研修,後期作品深受法國印象派畫風的影響,發展出揉合浪漫風情與光影寫實時的個人風格,繪畫以四季山林海水景色主題居多,其次則為靜物、人物,色彩鮮艷多變。於1934年與臺灣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在臺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等人,成立了臺陽美術協會,曾任中華民國油畫學會及臺陽美術協會之理事長。一生為臺灣的美術推廣極盡心力,貢獻極大,尊稱為臺灣第一代油畫大師,故曾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文化勳章、1995年獲總統褒揚令與華夏一等獎章。(資料來源:楊三郎美術館) 2021《典藏目錄32》,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34-235
2021《典藏目錄32》,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34-235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1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