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是寫實的作品,述說著短淺的情節,作品中的人物,共同遭遇危難,一付應即給予搶救之狀。這組「群像」彷彿形成了連續動作中的三個片斷,就形式而言,它是組合而成,就內容而言,它是時間性呈現。
本作品是部分與部分的總和,它具備了「主從關係」,它有個視覺上的秩序。本群像作品前面站立的人物,半曲著雙腳,有前移之勢,高抬一手,伸直指向遠方,視線跟著指尖射向遠方。另兩人坐踞在地或攀趴在地,眼光一樣射向遠方,舉措一致,動作頗為協調。作者安排的形式,就在吻合內容上,他們渴望獲得生機,就是它的故事。 傳統的雕塑幾乎沒有色彩,或者使用單色調的色彩,這樣的色彩考慮,是為了達到部份與部份之間的整體統一感。
現在雕塑注重色彩,明確宣告色彩在雕塑中的作用,即使不然,則使用材料原色,讓材料真實呈現與人對話,不虛假。這樣雕塑品的獨立性才能確立。以玻璃纖維材質假裝青銅,企圖達到「視覺上」的青銅材質效果,這在傳統上或六十年代以後的雕塑藝術表現上祇居於支流地位。
出處:劉坤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