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1921~2010)出生於江蘇常熟,中日戰爭期間隨家人避居重慶,畢業於重慶大學,1948年來台經商,在台北落腳定居。李德並非美術科班出身,因熱愛繪畫,1956到1964年間曾跟隨畫家陳德旺習畫長達8年,深受陳德旺旅日經驗中「在野」的前衛創作精神與淡泊的生活態度所感召。1960年,李德與同儕籌組「集象畫會」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現代繪畫運動,也開設「一廬」畫室傳藝授業,並前後受聘多所大學美術科系教授繪畫,一生為台灣美術教育貢獻良多。而李德發掘蟄居宜蘭的畫家王攀元,經他多方奔走協助,讓王攀元的畫作得以面世,更傳為藝壇佳話。
李德對創作的態度積極開放,以「親近自然」作為藝術形構的感動、認知和鍛鍊的途徑,偏向感性經驗的美學觀。他的畫作渾雄有力,充滿飄逸之氣,筆觸強勁奔放,用色直接濃烈,近於野獸派(Fauvism)和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風格。〈人物〉這件作品是李德的自畫像,抬頭仰望是他自畫像中常見的姿勢。作品中幾乎沒有輪廓線,全部以筆觸與色點結構出主要造形。人物彷彿要消融在藍色的背景當中,有種晃動模糊的不確定感,與其說是個「形」,倒不如說像個「影」,似乎在陳述某種心理狀態,近似漂浮虛無的存在。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