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民俗版畫之雕版印刷,始於清道光年間,由閩、粵地區漢人移民引進來,以府城臺南為中心。歷史較悠久的百年紙店,大都集中在赤嵌樓附近的米街(今改為新美街)。唯移民初期生活困難,為求溫飽,民眾的日常重心即為工作;同時,宗教也扮演著撫慰人心的重要角色。店鋪商號的印行、籤文、門畫、金銀紙錢,尤其道教的廟宇中,更常見到雕版印刷品早期的應用,可見臺灣早期版印多與民生經濟息息相關。直至經濟逐漸穩定且工業化機具普及後,版畫作為民間藝術創作的風潮方為興起。此民俗版畫〈亡者收執封條(民俗版畫 )〉,以水印木刻凸版印製而成,與館藏登錄號08202090影像重疊比對,研判為同一母版印製。生者誦經完畢將功德迴向給亡者,左側「收執為炤」上方即為書寫亡者名字的空白處。為確保亡者親自「點收」迴向經文,特糊上封條以示鄭重。
出處:林宜炫,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