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1922-2011)畢業於福建師專藝術科,1948起來臺任教於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凡40載作育英才無數。早期以寫實風格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50年代在反共抗俄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參與政治宣傳意味濃厚的戰鬥木刻。60年代起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洗禮,轉向抽象版畫,開啟他探索新的拓印技法和多元媒材應用的時代。80年代周瑛創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石之頌」系列,運用獨特的技巧,複雜的工序,以紙版表現出仿如石頭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驚豔藝壇。90年代他投入複合媒材的研究,直接以現成木塊入畫,不僅為他的創作替上嶄新的面貌,也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更多的可能。周瑛正式展開「石之頌」系列是在1983年,初期以邊緣捲曲斷裂的石片為主要造形元素,這風格大約持續兩年,之後他繼續進行不同的嘗試。如在這件1987年的〈作品87-2〉中,他結合此時作品中常用的魚身造形和〈石之頌 (Y)〉(1985) 中的硬邊塊面,構圖也創新意,既非對稱,也非統一,而具分離性格。仔細觀察「石之頌」系列歷年作品,〈作品87-2〉以10個造形元素居數量之冠,它們的錯綜交疊和比例差距呈現複雜的深度關係,是周瑛「石之頌」系列中空間語彙特別強烈的一件。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