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伴侶
伴侶
Company
版畫
Print
楊英風
Yang Yuyu
1926 - 1997
29.2 x 40.0 cm
登錄號
08000208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楊英風(1926-1997)一生遊歷豐富,曾經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之建築科和京華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班學習。於北平時期就讀輔仁大學美術系,在返臺前曾到西山大同的雲岡石窟一遊,對長期學習西方雕塑的楊英風是極具震撼的藝術之旅,形成他日後雕塑中拉長、極簡的獨特風格。1953年楊英風返臺後,擔任《豐年》雜誌的美編,留下大量與農村生活相關之版畫作品和漫畫,使楊氏對其所生長的家鄉環境有更深刻的體悟與接觸。
《伴侶》為橫幅版畫作品,為楊英風在《豐年》雜誌工作時完成的。畫中以水牛、人物、鳥作為主體,右邊的人物雙手依偎在水牛頭部,而鳥則棲息於水牛身體上,人物的眼神展現了愛慕與憐惜之情,以上元素皆構成了人與動物相處的美好場景。三者皆以堅實、厚實、明確的輪廓線所構成。牛與人的四肢皆以簡化後的幾何形狀表現,整體畫面樸拙、簡練,與農民簡單樸實的生活景象互為呼應。楊氏的創作,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媒材,皆與鄉土有密切的關聯,但在表達手法上,卻能夠獨創新機,融合中、西、古代、現代的美學,藝術家與藝術史評論者謝里法(1938-)就曾言楊英風是:「本土的心,前衛的情」。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伴侶
類別
版畫
媒材
凸版版畫/木版/雕版
創作年代
1958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9.2 x 40.0 cm
版次
136/200
登錄號
08000208
入藏年
1991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楊英風
生年
1926
卒年
1997
楊英風(1926-1997)生於宜蘭,其創作生涯在版畫、雕塑、景觀等方面均有所涉獵,為追求「天人合一」的景觀藝術家。生長於富裕家庭,嚴謹的家風㐀就楊氏沉穩的性格,1940年楊氏於北京 就讀日語中學,受西畫老師淺井武和雕塑老師寒川典美啟發而種下愛好藝術的種子。1944年考取 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建築科,跟隨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1894-1974)與朝倉文夫(1883-1964)學習,深入了解東方建築結構的精神、原理與紮實的雕塑技巧。1946年日本戰亂頻繁,楊英風返回北京參加京華美專的西畫研究班學習,同年他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一遊,感受到極靜、極簡的東方美學,影響其日後雕塑作品精神性的強調。1947年楊氏返臺,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勞作圖畫科接觸黃君璧(1898-1991)等國畫名家,西畫方面則有廖繼春(1902-1976)、李石樵(1908-1995)指導,從油畫、水墨、版畫到雕塑皆有留下作品,並多次入選「全省美展」與「臺陽美展」。1953年,楊氏返回宜蘭,擔任《豐年》雜誌的編輯,為此他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的雕塑、插圖與漫畫,對臺灣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953至1955年間,受雲岡石窟之佛像影響,楊氏的雕塑轉為簡化、拉長的頭像形式,並將中國殷商的銅器服飾和佛雕手法融入㐀形中,強調無我、包容和寬宏的氣度。1962年,楊英風參與「五月畫會」展出,並開始嘗試將中國的書法線條融入雕塑中,藉由線條的遊走,建構意象式、可穿透之迴旋空間。1964年楊氏旅遊義大利時,推動「中國現代畫展」聯展,展現了中國在現代藝術上的實力。1966年自義大利返臺後,花蓮秀麗山水激發其靈感,開始利用大理石的色澤變化建構一系列的山水雕塑作品,表現山石肌理的鬼斧神工。1970年後,楊氏投入環境景觀設計的開創事業,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劃,而不鏽鋼即成為楊氏最常使用之媒材,他通常以單片鋼材裁剪成形,再一片片焊接為立體㐀形,許多地點皆可見其大型景觀雕塑作品,此階段作品並非單純形象的再現,而是將文化符號的觀念具象化,如:日、月、光華或龍、鳳、太虛,以生態為關懷,並富有哲學的饒思。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黃歆,「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