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往永久的花園-5 To the Evergreen Garden -5
複合媒材 Mixed Media
蕭勤 Shiao Chin 1935 - 2023
100.0 x 80.0 cm
登錄號 10400236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姑丈全家移居臺灣,1952年進入李仲生(1912-1984)安東街畫室正式開啟研究現代藝術之路。1956年蕭勤與藝術界同好夏陽(1932-)、吳昊(1932-2019)、李元佳(1929-1994)、陳道明(1931-2017)、蕭明賢(1936-)、歐陽文苑(1928-2007)、霍剛(1932-)等人,以畫展的形式籌組現代美術團體 「東方畫會」。同年七月獲得西班牙政府獎學金遠赴歐洲,展開長達三、四十年旅居海外創作生涯。
1991年起,由於受到女兒去世之衝擊,蕭勤創作了一系列以 「度大限」、「大限外」和「永久的花園」為題的系列新作,企圖從人的生死、悲歡離合,體悟出天象運行的規律與生命之新義。《永久的花園》系列作品,更標誌出作者人生觀與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憑藉著創作找回心靈平靜並超脫制限,將重生的意義化為流動的線條與色彩,尋求澄明與平靜的永恆意象。《往永久的花園-5》採用複合媒材創作,以馬賽克(Mosaic)拼貼的方式,將同色系的小方塊排列起來,組合成所欲表達的形體結構,其間並呈現出細微的色調陰影變化。此作畫面下方矗立著一淺藍紫色的山頭,上方為一個上寬下窄的倒梯形結構,展現出猶如火山噴發之勢的紅色色塊,色塊中尚有以較淺紅的顏色拼貼出層層「V」字形的線條,暗示了紅色形體往上揚升的走勢。
出處:蘇珉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往永久的花園-5
類別
複合媒材
媒材
玻璃鑲嵌馬賽克
創作年代
1992年 ~ 2015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100.0 x 80.0 cm
登錄號
10400236
入藏年
2015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35
卒年
2023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來臺。1952年,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期間,經同學霍剛(1932-)介紹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指導下,研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米羅(Joan Miro,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藝術家。1950年代,蕭勤的創作風格,可見到用中國書畫白描線條描繪的具象人物,亦可見到米羅式的符號構成,同時他也以粉蠟筆製作「平劇人物」系列作品。1956年,蕭勤獲留學西班牙的獎學金,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在歐洲期間,蕭勤不僅積極引介歐洲當代藝術回臺,也推動臺灣畫家在歐洲的巡迴展。1959年,蕭勤定居米蘭,發起龐圖(Punto,又譯作「點」)國際運動,主張藝術應作為人的精神媒介,傳達靜觀與內省的思想。1960年代,蕭勤前往紐約,受到紐約藝壇當時盛行的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影響,作品類型趨向多樣,包括使用構件、噴漆在不鏽鋼表面等方式製作金屬浮雕、壓克力繪畫等。1970年代,蕭勤的作品一方面因幾何式色塊構圖,給人絕對精準的印象,另一方面則透過水性媒材的試驗,表達他所體悟的禪學與東方思想。1980年代,蕭勤對東方思維的興趣日漸濃厚,不斷透過作品,詮釋其自我對宇宙的體認。1990年代,親人的離世帶給蕭勤巨大悲慟。歷經沉澱之後,發展出視覺上具高度震撼感的「度大限」系列作品。綜觀蕭勤的藝術創作形式語彙,不僅呈現他對動能、光、色彩和物體㐀形的探索,更是他長年在西方藝壇,經營、實驗其所見到的東西方視覺經驗後的成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郭璧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