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第一回夢
第一回夢
First Dream
複合媒材
Mixed Media
顧福生
Gu Fu-sheng
1935 - 2017
31.0 x 25.5 cm
登錄號
08800377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顧福生(1934-2017)生於上海,曾加入「五月畫會」並數次參與聯展。1961年顧氏赴巴黎進修,兩年後至美國紐約藝術學生聯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就學,展開長期居住美國的生涯。顧氏的創作不受特定思潮或議題限制,多以即興式的創作手法抒發思想。單就圖面而言,可見拼貼的手法與人物身體懸浮的畫面配置,顯現藝術家的潛意識(或稱無意識)狀態,這也與海外藝術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顧福生與文壇名家白先勇(1937-)、三毛(1943-1991)有所交往,研究其生平可由文學家的論述獲取資訊。從早期開始創作的壓抑的無頭人體,至旅美時期發展出的夢境般的場景,皆蘊含朦朧的敘事性,部分論者認為其畫作帶有「文學性」的傾向。
《第一回夢》繪於顧福生的紐約時期。畫作構圖延續過去的人物特寫,但在色彩與背景的設置上,與臺灣(1956-1961)、法國(1961-1962)時期有極大的不同。臺灣時期的人像長而瘦癟,不做肌理的光影建構;法國時期則以異樣材質的拼貼與大筆刷繪為主,人像的表現少。紐約時期,人體形象重新回到顧氏的畫作上,亦使用多彩、明度較高的色系創作。以明亮黃色創作的人體,融合花朵、無頭人形的多彩背景,帶給畫作生機勃勃的運動感受。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第一回夢
類別
複合媒材
媒材
凹版版畫/金屬版(銅版)/蝕刻(硬防腐蝕劑腐蝕)
創作年代
1966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31.0 x 25.5 cm
登錄號
08800377
入藏年
1999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顧福生
生年
1935
卒年
2017
在顧福生(1934-2017)的創作中,運動中的人體是重複出現的主題。根據顧氏的訪談,他不以特定的「主義」為創作追求,元素來自生活經驗、乃至瞬間的念想,從中國上海、臺灣輾轉至巴黎、紐約、舊金山等地,其創作風格在不同環境歷經轉變。早期於臺灣創作人體,畫風瘦長而構圖穩定,亦可見抽象複合媒材創作。特殊的「無頭人體」顯現在畫面中,背景抽離而虛無。1970 年代後啟用色彩大膽的拼貼,人體也愈見飽滿、寫實而奔放。晚期舞動的男性裸體人像,或也流露創作者的情慾投射。推動臺灣藝壇現代化的重要團體「五月畫會」,於1957年成立。成員多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畢業生,顧福生亦曾參與聯展。作家白先勇(1937-)曾觀賞1960年的展覽,其時顧氏的作品以抽象與半抽象為主,並對抽象人物畫《瘡疤》流露的憂傷印象深刻。白氏將顧氏在臺期間的作品歸納為「青色時期」。隔年顧福生遠赴巴黎進修,因工作空間調整創作方向,放下人像主題,以現成物(Ready-made)媒材為實驗方向。顧福生與文壇作家交情甚好,如白先勇和三毛(1943-1991)都曾寫下顧氏的相關文章。從早期開始創作的壓抑的無頭人體,至旅美時期發展出的夢境般的場景皆蘊含敘事性,部分論者認為其畫作帶有「文學性」的傾向。顧氏亦曾提供創作作為《現代文學》的插圖,及白氏小說《孽子》的封面。另一方面,著名藝術家席德進(1923-1981)曾在1965年發表〈顧福生找回了他自己〉,讚許顧氏的人像畫,認為此類主題比抽象畫更適宜發揮其特長。或許在友人鼓勵下,顧福生更加認識自身的特色,多元地發揮「人體」這一創作主題。若要嚴格地歸納顧氏的創作風格,或許能夠以「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或「普普藝術」(Pop art)、現成物拼貼等詞彙,概括式地形容其創作。在人體之外,亦將中華文化元素加入畫面中,如花布、元寶乃至春聯文字等。由臺灣至美國,顧氏以藝術家視角,融合多元文化背景的創作元素,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或許這是他在藝術史上難以被定位之原因、亦為獨特之處。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陳乃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1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