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繪畫的表現,通常要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主張。」而其青少年時期,生活困苦,「受到貧窮的鍛練,也受到環境的熏陶,『田畦拾真,絕處逢生』的沖擊」,對其日後的創作理念影響頗大。「不論是鄉土的題材,或是前衛的繪畫符號,」作者覺得「寄寓在畫面上的是時空交集後的自己。或許表現出平實的畫風,或許傳達斯地斯時的燦爛風華,或許是什麼都不在。」縱觀「春陽普照」、「夏日情懷」、「秋時水淨」及「冬之華華」等4幅作品,皆表現南臺灣特有的景緻。那也正是作者自幼所成長、所熟悉的地方景物,因此生動自然。作者雖以傳統的筆法入畫,然仍試圖表達其所處的時代意義。
出處:薛平海,《典藏目錄(7)》,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頁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