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鍾睿(1934-)的藝術之路始於來臺後就讀於政工幹校藝術系,1957前與胡奇中(1927-2012)等人於1957年創「四海畫會」,1961年更加入「五月畫會」,同時與現代詩人關係密切,協助《創世紀》1961年的改版與《六十年代詩選》封面設計與詩人畫像的繪製。詩人商禽(1930-2010)曾表示其作品具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特質,而馮氏作品除色彩多喜以灰、綠、紫等沉穩色彩為主要色調外,亦為其作品帶來神秘的形而上美。
早期馮氏的作品以油畫為主,並於1960年代中期開始嘗試融合水墨的媒材,而《繪畫74-60》為其離開臺灣後,進入1975年大量利用傳統國畫素材結合書法、山水的過渡時期。其使用大量且不同濃度的淺墨色,以堆疊的方式繪出整體畫面,雖有大量的筆觸層次與線條,卻因色彩以藍綠色和墨色為主,配色單純,使整體畫面具戲劇性的同時又不顯雜亂。此外,如其在自述中亦提到創作精神是「必為噴泉,不休些地將自我灑射」,此作中「噴灑」也為作品帶來凝鍊的時間暫停感,使整幅作品呈現舒暢愉悅又不失沉穩的精神。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作者詳情
馮鍾睿(1934-)生於河南,來臺後就讀於政工幹校藝術系,任職於海軍,與胡奇中(1927-2012)等人於1957年創「四海畫會」,此時已於展覽發表多件抽象作品。此後馮氏踴躍參與各畫展,亦與當時的詩社相交好,1959年更協助《創世紀》改版封面設計,1961年時,除加入「五月畫會」成為其主要成員外,並義務於《六十年代詩選》繪製多位現代詩人畫像,其封面設計具抽象藝術先鋒庫普卡(František Kupka, 1871-1957)的風格,更受到詩人覃子豪(1912-1963)的讚賞,為臺灣詩壇日後年代詩選建立起抽象、明快的裝幀設計典範。1970年退役後前往歐洲及美國,1975年移居美國舊金山。
馮鍾睿的藝術之路,奠基於臺灣現代藝術討論最興盛的1960年代,青年藝術家多試圖突破傳統的束縛,喜以抽象繪畫結合心理學理論為創作的根據,如商禽(1930-2010)曾在詩作〈飛行魚––贈畫家馮鍾睿〉後記中表示,其作品具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味道,而余光中(1928-2017)更曾在〈五月畫展〉一文中評論:「從容自足具東方含蓄,趨於形而上。」而馮鍾睿此時期作品以油畫為主,亦開始嘗試與水墨混合,為其於臺灣戰後抽象繪畫的典型,構圖簡潔有力,質感厚重堅實具氣魄。移居舊金山後,改以傳統國畫的筆墨為媒材,更結合書法、山水的特徵,以不同的運筆速度、力量表現動感,利用線條的韻律與造形,成為其藝術表現的一環,作品更顯隨意、大膽。1989年後利用拼貼紙張進行創作,紙與墨的不規則變化,產生不同的抽象山水風格。之後則以壓克力拓印的方式,製造自然隨機的表現效果,與其一貫沉穩中不失自在隨意,具豐富形而上精神的藝術表現,達至完美結合。
誠如馮鍾睿在自述中提過:藝術家應藉自己的意願,引導材料發揮原本已存在的物質特性。其不斷尋找、試驗的創作態度,亦使其在經歷多次畫風的變革後,成為臺灣現代藝術的重要藝術家。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陳厚合,「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