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九日在天
九日在天
Nine Suns in the Sky
水墨
Ink Painting
劉國松
Liu Kuo-sung
1932
65.5 x 293.0 cm
登錄號
09900015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1968年底美國太空船阿波羅號,首次從月球拍回地球的照片,造成全球的震撼與轟動,啟發赴美兩年歸國的劉國松(1932-)發展太空畫系列,下方弧形結合上方圓形的構圖,宛如自月球觀看地球,亦連結劉氏1967年前往瑞典觀賞永晝天文奇景的經驗感受,產生朝橫向發展的圓形並置組合,《子夜的太陽》為其代表作,此幅水墨畫則脫胎自此系列畫作的構圖設計。
《九日在天》與30多年前《子夜的太陽》同中有異,相同的構成元素再次出現,迥異點在於除呈現子夜太陽弧線的走勢外,亦發展出更往水平延展的多個太陽題材,再者,背景使用噴槍上色,形成自然漸層之感,最後下端山水由寫意轉為具象。此作是橫向巨型長幅的彩墨作品,畫面分成三部份,其一,下緣山水運用2000年後出現的具象拓漬法,雜揉劉氏「抽筋剝皮皴」構成,其二,使用噴槍噴上一層基調,自上而下漸進呈現由朦朧白色至鮮明紅色的變化,其三,於畫面上方拼貼或噴上九個相等大小的太陽。綜觀而言,下方崎嶇不平的靛藍山勢,與上方規整的橘色太陽及紅色天空,兩者在造形與冷暖色上互為對比,在一字排開的太陽與橫亙山巒的相互輝映下,畫面展現出壯闊雄渾的氣勢。作為上下兩端中介的弧形邊界,則呼應上端寧靜的圓形太陽,營造出廣闊恬淡的景致。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九日在天
類別
水墨
媒材
彩墨、紙本
創作年代
2007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65.5 x 293.0 cm
登錄號
09900015
入藏年
2010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劉國松
生年
1932
劉國松(1932-)生於中國安徽蚌埠,祖籍山東青州。1948年就讀「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認識了霍剛(1932-)和李元佳(1929-1994),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1951年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受教於朱德群(1920- 2014)、馬白水(1909-2003)、溥心畬(1896-1963)、金勤伯(1910-1963)和廖繼春(1902-1976)等人。1956年與同學郭東榮(1927-)、郭豫倫(1930-2001)和李芳枝(1933-)舉辦「四人聯合畫展」,在廖繼春教授的鼓勵下,隔年成立「五月畫會」。1960年,劉氏擔任中原大學建築系講師時,一次同仁討論不應以一種材料模仿另一材料的特性,否則為一種欺瞞,讓其深刻反思,重回紙墨創作,1963年鑽研出抽筋剝皮皴,發展大筆觸系列,踏上革新水墨技法之路。在余光中(1928-2017)引薦下,劉氏作品受李鑄晉(1920-2014)教授讚賞,促成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贊助美國巡迴展出。1966年,劉氏參加在美國巡迴的「中國新山水傳統」展,與王季遷(1907-2003)、陳其寬(1921-2007)和余承堯(1898-1993)等前輩畫家聯展,藉此結識許多藝評家、收藏家、藝術史學者及機構負責人,亦認識美國當代藝術家及參訪歐美各大美術館,拓展眼界。1968年底劉氏受太空船阿波羅號傳回月球和地球影像的啟發,結合歐美學習的硬邊藝術和極限繪畫等技巧,開啟太空畫系列。197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展開其現代水墨畫的教學。1981年受邀出席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的成立,往後於中國各地舉辦 個展、演講及創作教學,亦擔任臺灣各大學客座教授。2001至2002年,劉氏的九寨溝和西藏系列,更運用因水分形成褶皺的描圖紙與漬墨法進行構思。劉國松除技法創新的成就外,對於創作觀念亦有其見解,自正統國畫之爭、現代繪畫論戰,釐清中國水墨藝術的定位,並確立現代水墨的樣貌,進而大力推廣及傳播,直至今日,劉氏仍持續運用過往研發的技巧,創作抽象的山水意境。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潘佳瑩,「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1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