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1922-2011),畢業於福建師專藝術科,1948起來臺任教於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凡40載,作育英才無數。早期以寫實風格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50年代在反共抗俄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參與政治宣傳意味濃厚的戰鬥木刻。60年代起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洗禮,轉向抽象版畫,開啟他探索新的拓印技法和多元媒材應用的時代。80年代周瑛創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石之頌」系列,運用獨特的技巧,複雜的工序,以紙版表現出仿如石頭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驚豔藝壇。90年代他投入複合媒材的研究,直接以現成木塊入畫,不僅為他的創作替上嶄新的面貌,也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更多的可能。周瑛的「石之頌」系列作品愈趨近80年代末期,其畫中的造形元素就愈見簡化。創作於1989年的〈作品89-X〉,係以六塊相疊的長條石片為底,前面再疊以一中空的圓形。然而,仔細觀察圓形的明暗交界,它實際上是一變形扭曲的立體C形,明處現首,暗處藏尾。與之接壤的灰色長條,身形微凸,上方處略向內彎,下端則成平坦,也不脫立體意味。這些石片就像歷經鍛鍊的鐵件一樣,被施以裁剪、彎折、錘打...來完成各種造形的可能。周瑛在「石之頌」系列的每個創作階段裏,不斷地創新語彙,尋求自我的超越。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