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隆(1962–),生於台灣花蓮。1988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畢業。彭康隆將他腦海中幻想的種種扭曲造型,運用心象紀錄的素描形式加以呈現,具有較鮮明的個人風格。彭康隆說:「改變對水墨畫視覺的習性,由色彩傳統觀念做起,延伸色彩的可能性,大寫意與細筆無違和的結合,重彩與墨韻的結合,達到新水墨畫的視覺效果。」
彭康隆〈地獄變〉以花石為題材而造型較嚴整,或接近工筆花鳥畫的雙勾技法,然而,層疊穿插的樹石花木往往顯得扭曲變形,綺麗繁花之下彷彿瀰漫著一股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惡之華〉的象徵意涵。彭康隆顯然地有意扭曲畫面空間,花石題材與背景空間彼此交錯。他不僅忽略景深空間之表現,甚至是反其道而行地以黑白對比或重疊擠壓等方法消弭空間層次感,最終形成一個扭曲而騷動的整體畫面,卻是畫家個人心象風景的具現化。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作者詳情
彭康隆,1962年生於花蓮,1988年國立藝術學院水墨組畢業,同年受邀「敦煌新人展」並入選南瀛展、臺北市立美展、1989年曾獲雄獅新人獎。彭康隆擅長透過傳統水墨技法表現個人心象風景,其常描繪的山石、枯枝、岩石等元素,組構起來雖具山水形貌,但因其繁複綿密的構圖、錯綜細密的筆法,而顯得有如持續繁衍中的有機體,而此手法亦正是藝術家將傳統技術,與個人所處現實、個人所思所感相互銜接轉化的方式。作品〈地獄變〉,為藝術家2018年新作,近年彭康隆作品明顯更將個人內在層面予以突顯,如對情感、慾望的表現,畫面中那漂浮著看似落葉又如某種不知名生物的藍色河川,以及岸邊以幼筆細膩雕琢描繪到反而讓人感到詭譎狰狞的錦簇花草,皆讓觀者遊移在一種似是而非、模糊曖昧的形象分際之處,卻又仍能感受到當中暗藏的湧動生機。
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25-226
馮勝宣,2021,《典藏目錄32》,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頁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