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繁華的大興大起,通常是由許多平凡人的小哀小愁所換來的。此作以都市中的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直接切入台灣高度都市化後的人文情境,顯影弱勢族群在繁華之後的真實生活情狀。畫中龐大的高架橋以攝人的姿態舖天蓋地而來,在地平線淒冷白色強光的映射下更具壓迫感。這種建築怪獸在城市中隨處可見,它們是交通與資源運輸的扭帶,其強勢、森嚴、冷硬的面貌,含攝一種屬於都會的征服、聚斂、壓榨氛圍。橋下常是無處可去的孤獨老人聚居之地,他們是都會邊緣的弱勢族群,面對變化快速的都會建設,他們沒有發言權,只能不動聲色的忍受和適應,在無奈中沈重而艱辛的生活著。畫中佝僂身子獨行的老阿公,不管他是來自鄉下的老農、或是年老徬徨的大陸遷台移民,孤獨身影的空虛與凝重,無言的陳述著城市小人物們面對後工業時代都市質理快速流變下的一種迷惑且無所適從的普遍處境。出處: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頁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