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花草、鳥、魚等036 Flower and Grass, Birds, Fish, etc. 036
素描 Drawing
林玉山 Lin Yu-San 1907 - 2004
52.7x39.9cm(冊)
登錄號 11001125
110011250024 虎雄 Hu-Xiong
虎雄(1941 ~ 1943)是林玉山的次男,於1945 年1 月12 日不慎從閣樓的樓梯上摔下因而不治,此圖是林玉山當年強忍著心中的哀痛,拿起鉛筆對著已往生的虎雄,嚴謹的捕捉其遺容。虎雄以斜躺布局,穿著整齊服飾,微閉著雙眼而神情安詳,彷彿入睡之狀態。虎雄臉部五官之描繪格外細膩,並以極細筆觸處理臉部的明暗陰影,顯得格外具體而寫實;服飾以及手腿之部分,則完全以沉穩、簡練而精準的表現性線條繪寫。整個畫面完全未上色,似乎在虎雄入殮前,畫家有意畫此素描以代替攝影,用來保存其遺容之用意。

110011250031母雞 Hens
此圖係從不同俯視角度以鉛筆速寫兩隻趴伏在稻草窩中的母雞,兩隻母雞皆轉動脖子而注視著畫面左方,似若處於孵蛋中之警戒狀態,這種畫面為臺灣早期農村常見的景象。林玉山從俯視觀察,以極為細膩的鉛筆線條,除了準確掌握整隻母雞的造形結構和姿態之外,也精準地捕捉母雞各個部位結構、羽毛型態、層次以至斑點的變化等。對於構築雞窩的乾稻草,更以雙鉤手法描繪,其後又以低調、含蓄的低彩度中間色上彩。將平凡無奇的常見景象,畫得相當生動傳神而耐看。畫面下方母雞的左側,畫家本人仍利用空白處,純以鉛筆勾描練習靠近母雞尾部的羽毛,顯示其珍惜紙張的簡樸精神。

110011250038 下總町客舍 Shimosomachi Guest House
此作為林玉山東渡日本京都學習期間,至關東地區觀摩、旅遊,寫生於下總町的鉛筆水彩畫,是林玉山早年極為罕見的雪景畫作。畫面左下角用鉛筆以夾雜漢字寫的一段日文題識,釋文如下:「大風雪次日,二月五日,寫於下總町客舍,積雪約一尺五寸,是京都難得一見的珍景。昭和十一年。」其中昭和十一年剛好是1936 年。這件鉛筆水彩寫生,雖然運用了水彩顏料淺設色,但其作畫的切入點基本上比較接近於日式思維。鉛筆線條精準肯定而色彩優雅,將風雪中被白雪濃厚覆蓋著的樹木、屋頂、屋簷觀察得非常深入。門前一位戴著狩獵帽、穿著厚長大衣的行人,以及二樓窗前隱約可見的晾曬衣物,使得畫面更富有生意。

110011250041 黃雀與頰白 Yellow Finches and Meadow Bunting
畫中分成上、下兩組不同的鳥類。林玉山以鉛筆在畫面右上方題識:「黃雀與白頰。上為臨畫,下為寫生。為著鳥類的研究,這兩種技法必須下過功夫。」顯然其上方兩排四隻黃雀(臺灣鳥類畫即稱「麻雀」,畫中品種為日本麻雀。),是出於臨仿日本畫名家範本所得。四隻黃雀中間餘白處,林玉山以鉛筆標記著:「11.29」。顯然就是臨仿黃雀的日期。至於下半段所畫三隻頰白鳥(鵐的對應日文為ホオジロ,中文鳥種即是草鵐,日文漢字為「頰白」)以及一段尾羽,則應該就是畫家本人親自觀察寫生而來。畫面左下角另以鉛筆註記著:「12.27 寫生頰白。」。此外同一畫面的臨仿和寫生兩部分相隔將近一個月左右。此素描上彩畫相當細膩而優質,林玉山似乎有意將自己親自寫生的頰白鳥和臨仿自日本名家的黃雀,在同一畫面上相互對照、參考、比較,檢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題識中所云:臨畫和寫生「為著鳥類的研究,這兩種技法必須下過功夫。」顯然一向重視深入觀察和寫生的林玉山,也認為繪畫學習過程中,也應虛心取範名家的創作心得,與自己的觀察寫生相互參照,正所謂「有容乃大」之精神。

110011250044 清水客舍樓下塑造玩具之工房 The Toy-Making Workshop Downstairs in Shimizu Guest House
此場面熱鬧而描繪細膩的林玉山跨頁速寫作品,畫面右下角,畫家本人以鉛筆題識:「清水客舍樓下,塑造玩具之工房。昭和十年秋八月。」顯見此一場景,是取材自林玉山1935 年5 月,他專程渡日赴京都隨堂本印象(1891 ~ 1975)學畫期間,所租賃房舍樓下塑造玩具之工房景象。場景中描繪著日式木造建築的和室內,穿著和服的中年婦女側對著觀者;短髮的男性匠師則面對著觀者,兩人據案盤坐於塌塌米上,右手執毛筆,左手拿著日本傳統人偶,低著頭,聚精會神的為人偶著色。案上整齊的擺滿著日本傳統男、女人偶,以及花瓶、筆筒、杯、碗等畫具。其內容極為繁複而壯觀,林玉山以鉛筆舉重若輕的從容捕捉繪寫,之後再略施色彩。畫面有條不紊,線條優雅,顯見其寫生功力之深厚。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4。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花草、鳥、魚等036
類別
素描
媒材
水彩、鉛筆、彩墨
組件數量
61件
尺寸
52.7x39.9cm(冊)
登錄號
11001125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營利及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07
卒年
2004
林玉山(1907-2004)本名英貴(身份證之姓名以及臺灣師大美術系之開課料均使用「英貴」本名),字立軒,後以「玉山」之名題畫(自1929年第3回臺展開始)行世,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其祖父、父親皆能畫,家位於嘉義市的美街經營「風雅軒」的裱畫店,自幼耳濡目染,童年時隨蔡禎祥(騰祥),蔣才兩位民俗畫師學畫,少年時期隨任職於嘉義地方法院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請益四君子、文人畫,前後大約3年,讓他了解詩文、書畫相互融通之可貴。17歲左右,開始向陳澄波請益素描和水彩,暇時常跟隨著他往郊野寫生。1926年4月,在伊坂旭江以及陳澄波的鼓勵下,前往日本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學畫。最初研讀西洋畫科,不久轉入日本畫科,學習以寫生為基礎且具筆墨韻致的「四條派」畫風。在川端期間,曾以寫生自上野公園不忍池的〈微雨初晴〉之水墨畫作,獲得期末特別競技(大競技)的二等獎。 1927年臺展開辦,林玉山以〈大南門〉和〈水牛〉兩件膠彩畫作入選第1回臺展東洋畫部。此後除了1943年的第6回府展林玉山因病未出品之外(當時他已擁有「推薦」之免鑑查身份),其餘各回都有畫作參與展出。尤其在第4回(1930)和第6回(1932)均特選臺展賞,第7回獲特選無鑑查,因而成為無鑑查畫家,到了第9回則成為「推薦」的最高榮譽。同時此後也自然失去了爭取獎項之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930年所畫而榮獲第4回臺展之特選臺展賞的〈蓮池〉,已於2015年通過文化部審定,成為臺灣近代繪畫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 戰後初期省展開辦,林玉山從的1屆起連續擔任了27屆的國畫部評審委員,肩負掄才之重任。而且從1951年開始應聘而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前身),由於當年接駁中原文化的政策規範,膠彩畫不在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以注重筆趣墨韻的國畫(水墨畫)與西畫為學校美術教育之主要內容。這對長久以來膠彩、水墨兼長,甚至書法和詩文、漢學也頗具素養的林玉山而言,自然可以很輕鬆的無縫接軌。臺灣師大藝術系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專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科系,也是全臺中等以上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軸。林玉山從1951年開始應聘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1977年辦理退休,但仍受邀兼課至1992年為止,前後任教臺師大長達41年之久。戰後初期臺灣的國畫教學,多沿著大陸文人畫傳統臨稿的老習慣,不少早期臺灣師大藝術系的畢業校友,幾乎一致公認,當年大學時期的國畫老師當中,林玉山是最為徹底落實國畫寫生教學的師長。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5年9月15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