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EN
更多選單
典藏
典藏介紹
主題文章
藝術家
典藏目錄
典藏策畫展
典藏查詢
園區雕塑
保存
保存維護
科學檢測
修復案例
應用
數位作業
3D數位
創意應用
文創精品
趣味遊戲
資源
文件下載
公共財下載
線上影音
相關連結
授權
申請流程
作業要點
線上申請
會員
會員專區
我的收藏集
更多
關於我們
順天收藏
聯絡國美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回首頁
藝術家
再組超電雙柱境
再組超電雙柱境
Electra Plus
雕塑
Sculpture
蔡文穎
Tsai Wen-ying
1928 - 2013
0.0 x 0.0 cm
登錄號
08000154
加入收藏
加入授權
取消授權
蔡文穎(1928-2013),廈門鼓浪嶼人。50年代離開中國赴美獲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系學位,並留在紐約擔任工程師。1965年起轉向藝術,結合工程背景,透過仿真手段,希望透過機械裝置表達森林波動的晨光,並以「電動感應雕塑」為名享譽國際。
《再組超電雙柱境》為機械動力雕塑,作品由電力馬達、兩根為一組的不鏽鋼棒、高頻閃光燈、回饋感應器與控制器,棒狀物共計十二組分別安置在三角形的不鏽鋼台座上。最特別的是,當觀眾一接近作品,感應器便產生反應,同時牽動控制器啟動馬達,造成作品震動與閃光,在透光與折射光之中,產生顫動和波動的錯覺,具有舞台般的戲劇效果。
在西方雕塑史上,機械動力雕塑最早可溯及杜象於1920年製造的《旋轉玻璃盤》,透過電力馬達旋轉數片玻璃,從前方觀之可見一圓的造形。爾後如法國藝術家丁格利的《造型比例結構七號》,也是利用馬達動力,牽引作品進行繪畫,以表達現代工業文明的諸多現象。
《再組超電雙柱境》充分運用當代聲、光、機械運動、與工程控制系統,營造出令人驚奇的現場效果,豐富觀眾的藝術經驗,擴張雕塑藝術的疆域,也透過科技使人與雕塑產生互動的可能,是臺灣美術史上首見的電動感應互動裝置。
出處:陳明輝,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再組超電雙柱境
類別
雕塑
媒材
不鏽鋼.玻璃纖維.電動馬達.震盪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0.0 x 0.0 cm
登錄號
08000154
入藏年
1991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蔡文穎
生年
1928
卒年
2013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及個資保護
|
資訊安全宣告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網站導覽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3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