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日福(1935-)生於臺南五條港,父母在其年幼時便雙亡,十多歲即需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二戰後便到延平戲院(今址為臺南政大書城)工作,從沒上過學的他,靠著一部部電影獲得知識。退伍後至郭柏川畫室學畫,亦是郭柏川畫室第一期的學生暨得意門生。創作生涯可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電影廣告設計看板時期(1953-1973)、臺灣風景寫生時期(1964-1984)、自助畫遊世界時期(1985-2004)、世界人間時期(2010-2012)。
〈觀音山〉為董日福於臺灣風景寫生時期所創作之粉彩作品。觀音山(Kuan-im-suann)是位於五股、八里、林口的交界處,屬大屯火山群,其地勢之壯觀,亦是許多畫家頻繁寫生的景點之一。該作品是作畫於有色紙張上,筆觸線條相當俐落,快速勾勒出觀音山與其周邊建築的線條。董日福在繪畫時,會以顏色來表現當下寫生的時段或天氣,本作品視覺角度是淡水(Tām-tsuí)朝八里的方向眺望,作品中的觀音山是以橘色與綠色為主要色調,背景則無填色(呈現紙張原始之灰藍色),建築物的處理是使用了強烈的紅、紫、綠、黃表現,作品中間隔著的溪流映照著觀音山的橘色,有種身處清晨,太陽緩緩升起的朦朧感,作品如「野獸派」用色大膽的特質,個人風格表現屬相當強烈。
參考資料:
吳靜庭(2016)。董日福藝術(1955~2016年間)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祥婷,「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