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我與珍妮在西門町 Jenny and I in Ximending
複合媒材 Mixed Media
黃琬玲 HUANG, WANLING 1980
189.0 x 193.0 cm
登錄號 09600314
創作對象和題材來自我週遭生活和朋友,互動的熟悉感。在西門町服飾店工作一段時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流行文化。從記憶開端,貢養人系列創作產生。 沿用佛教敦煌壁畫中供養人的觀點延伸。過去對於一種精神狀態(宗教)的崇拜和敬仰,自我的犧牲奉獻。我的「貢養人」陳述一種「裝飾性文化」的鮮豔浮誇以及其所追求的極度物慾-品牌和流行。人們對名牌的追逐恐怕早已昇華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新興宗教」活動。 過去服飾本來是為了禦寒及赤裸的不雅觀而生,僅止於一個遮蔽的功能性。伴隨君主時代開始,有了階級(hierarchy)的劃分,什麼樣的穿著象徵了什麼樣的地位,如龍袍只有皇帝能夠穿著、平民百姓的衣著顏色打扮是受限制等等。而現今,不只象徵著人的身分地位,甚至可以透露出嗜好跟職業等。本來是為了人類禦寒而產生的客體,轉身成了駕馭在人之上的主體,透過服裝來對人產生認識以及身分的認定,反客為主的關係,弔詭且矛盾。 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穿著或有雷同,品牌或有重複,有一些共通的特性及喜好,對於服飾的選擇也比一般人更加講究。就品牌而言,舉例來說,像是APE、AG這種品牌動輒上萬元,特別流行於「裏原宿系」的穿著形式,這樣的價錢同樣可以買到大多數人熟知的品牌,像是LV、BURBERRY之類的服飾,當他們選擇品牌的同時也選擇了自己的屬性。作品中提到的羅漢是品牌護法,他們對於相同品牌的搭配、看法,比貢養人更有自己獨到之處,是貢養人所崇拜的偶像、達人(精通於一件事物的人,原為日文,現在也被廣泛的使用在中文口語中)。畫面中,文字敘述的部分使用第一人稱口吻敘述,參雜英、日語,配合畫面內容捏造出來。 以水墨處理人物個體,利用牛三千本膠的隔離能力,描繪的人體線條,隔開了墨汁,人物的呈現像版畫的陰刻,也像張負片;一張照片的底稿,畫面中意指人記憶、情感成形的開端。我用鮮豔的螢光色系,當代流行消費所產生出的色彩,作為型染色料,型染重複使用於單幅畫面中,呼應著我所強調一再複製的流行符號。由於畫面尺幅較為龐大的關係,需要將紙張幅貼於牆上,藉由身體在椅子爬上爬下的工作,在畫面中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的工作方式與時間性的元素,流動的墨汁,是保留繪畫過程、顯影的進行式,踏印的部份,如年代久遠的壁畫色彩剝離,就像人類情感記憶漸漸的流逝,逐漸地呈現空白。 創作題材來自過去跟朋友一同或單獨拍攝的大頭貼及照片,拍攝的過程通常都有一個主題設定或某種角色扮演,等決定後,再由自己或他人按下快門,閃光燈閃過,留下影像。那當下時間、空間和回憶都被壓縮、凝結在一張小小的平面上,記憶成了一個可被捏造、消費的部分,我選擇以繪畫來再製影像,在平面影像中追求深度,我不希望這些記憶片段被完全平面化地一路消費到底。人物表情呈現呆滯,整體畫面以平光手法,表現出時下青年的無助以及無聊感,形成穩定的統一感,不突顯人物的各自性格,呈現出一種常態及環境現象的感受,企圖逼近拍攝時短暫暫停的氛圍。 我的創作或許有牽涉到一些這個世代的觀點,但我絕不是刻意依附在那個價值標準之下,也不是一昧的追趕這個潮流,我使用的語彙或對象,對我而言是最深刻也最直接的東西。同時,我也期望自己將來不論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能老老實實的面對我的創作,不依附於時代流行的標準。出處:黃琬玲,2008,《2007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65。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我與珍妮在西門町
類別
複合媒材
媒材
水墨、膠、型染、壓克力彩
創作年代
2007年
組件數量
2件
尺寸
189.0 x 193.0 cm
登錄號
09600314
入藏年
2007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來源
96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80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1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