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瑞恩深深為豆莢、葫蘆瓜或豬籠草類的囊狀葉著迷,她每每細看植物體中類似「容器」的比例呈現,造成了欣賞實反差的樂趣,也傳遞了作者想讓觀者重視具體而微的生物原來型態,有意思的是莎拉的作品更像是種子或其他生物的「共相」,意即作品本身並非可以被具體辨識出是何種生物,但它卻是生命開始之初可能有的樣子。生物的演進是長期以往由簡而繁的結果,遑論長成後的個體如何複雜奧妙溯其根本卻是最簡單不過的形體。莎拉擅長參考生物型態的原型,去蕪存菁,以創意將形體加以轉化,拉長的容器彷彿吸足了養分,被其中的能量撐出了圓滿厚實,尾部的胚根則有力的抬起,蓄勢待發,與作品前端的開口彼此呼應,外觀的大地釉色則是增添作品質樸與溫度,十分耐看。出處:沈東寧,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