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1922-2011)早期以寫實風格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1960年代起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洗禮,轉向抽象版畫創作。80年代周瑛創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石之頌」系列,以獨特的技巧,複雜的工序,運用紙板表現出仿如石頭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驚豔藝壇,兩度榮獲「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文建會主委獎,不僅為臺灣現代版畫注入全新的面貌,也為自己的藝術生涯開創高峰。「石之頌」系列完全擺脫與傳統木刻的關聯,作品中無論就造形特徵、構圖佈局、明暗處理、動靜關係等而言,創意無窮,變化萬千,實為臺灣現代版畫發展中不可多得的巨作。1985年起,「石之頌」系列的石片造形有更多元的進展,初期向內捲曲斷裂的型式幾乎消失無蹤。在周瑛不斷的尋求突破之際,〈石之頌 (Y)〉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樣貌。這裏的石片既無捲曲,也無斷裂的破口,而是不確實的三角形和梯形。每一個塊面都存在著缺角,平整切齊,像磁磚的堅硬質地;犀利的直線,尖銳的方角,使得「缺」的不完整意象更形強烈。周瑛曾經訴及「試圖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表現抽象化的繪畫概念」,未知此作是否有老子「大成若缺」的旨意?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