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作品1105 Work No.1105
水彩畫 Watercolor
李仲生 Lee Chun-shan 1912 - 1984
26.6 x 39.0 cm
登錄號 08800874
李仲生(1912-1984)於1950年代以個別式的思想啟發學生,開創出「一對一咖啡館教學法」,李氏注重世界藝術潮流發展的解說,以及現代藝術思潮的啟發,並透過於報章雜誌發表大量的文字論述與評論,總計近百篇。由於他的文章論述,均具有一定的時代脈動與影響力,使他成為臺灣現代繪畫導師型的人物。
《作品1105》採橫向長幅,李氏將畫面切割成四等分,較為淺色的藍與紅色為底層的大色塊,再覆塗黑色線條與色塊。黑色的加入,讓畫面產生明度的變化與層次感,並展現了書寫式的激情,於構圖產生了強勁的力道,黑色的筆觸形成支撐畫面的力量。他善用顏料與材料的特性,保留了顏料的透明性與滲透性,畫面中凝重乾溼、塗、抹、點或畫的線條,相互糾結、交織,展現出筆觸的隨興與自由性,李氏藉助於速度感,留下了筆觸塗抹的痕跡和刷痕,創造出渾然天成之感,開啟內在的繽紛綻放生命。線條交織的空白縫隙,夾雜了虛與實的暗示性空間層次感,給予觀者建築架構的想像空間,藍與紅色塊面的對比的張力,粗獷大膽的筆觸與韻味無窮的色彩層次,象徵宇宙綻放生命力與原始力量的迸發,讓觀者體會到藝術家內在的激情、思想的激盪碰撞。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作品1105
類別
水彩畫
媒材
水彩、墨、紙本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26.6 x 39.0 cm
登錄號
08800874
入藏年
1999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12
卒年
1984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劉欣儒,「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2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